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5年級上學期/社會/臺灣的自然環境/氣候變奏曲
翰林/4年級上學期/社會/家鄉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氣候與生活
南一/5年級上學期/社會/臺灣的自然環境/臺灣的氣候
南一/4年級上學期/社會/家鄉的生活環境/家鄉的氣候和生活
康軒/4年級上學期/社會/美麗的家鄉/家鄉的環境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七、主題說明
  本主題帶學生思考,大眾媒體中傳遞的訊息是否為真實的反應現狀?現今的台灣新聞媒體,有時為收視率而誇大、聳動、戲劇化地報導新聞事件,導致與現實有一段不小的落差,也造成觀眾對現實認知的誤差,每當颱風來襲,這樣的誇張報導更已為人所詬病;觀眾若無法自行從其他消息來源獲得資訊,僅將大眾媒體的新聞內容信以為真,對於社會真實的想像勢必被誤導、存有偏頗甚至錯誤的印象,也因此連帶影響對重大政策、環境議題、社會議題的歸因與抉擇。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
電視誇大播災情 屏縣長:可惡 將函送NCC〉,2011/09/2 ,【中廣新聞網/溫蘭魁報導】。
  南瑪都颱風離去、積水消退之後,仍有電視台繼續播放之前淹水的畫面,惹惱了屏東縣長曹啟鴻,希望NCC(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可以管一管。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表示,等資料蒐集齊全之後就會發文給NCC,另一方面,也希望電視台日後播放不是當天的新聞影像時,可以在旁邊註明拍攝日期,以免誤導視聽。

  「農田本來就是要放水在裡面,那不是淹水,(說成淹水)實在很誇張。」講到部分電子媒體處理的颱風新聞,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長鄞鳳蘭還是很生氣。  

  日前南瑪都颱風來襲,造成恆春部分地區淹水,後來水退了,有些電視台仍一再的播放之前淹水的畫面,屏東縣長曹啟鴻認為部分電子媒體誇大報導,罕見的用〔可惡〕來形容,因為,誇大的報導已經對恆春及墾丁的觀光產業造成很大的影響,曹啟鴻希望NCC可以管一管,觀光傳播處處長鄞鳳蘭表示,等資料蒐集完成,就會發文給NCC「縣長很生氣,叫我們發文到NCC,我們正在處理當中,公文流程正在跑。」

  鄞鳳蘭處長表示,颱風期間,有些訊息確實需要電子媒體幫忙,但是,過度的渲染有時會造成民眾恐慌和業者損失,希望電子媒體在新聞處理上可以據實報導「例如我們看日本NHK或美國CNN他們報導時,如果是幾小時以前的片子,他們都會在旁邊註明『幾小時以前』的情況或是『昨天幾號』的情況,希望能有這樣的東西,而不是說,下午六點鐘的即時新聞播的是早上六點鐘淹水或是昨天晚上淹水的影像,那樣會造成誤導啊!」

災情演很大無法可管? NCC:自律加勸導〉,2011/9/5 ,【中廣新聞網╱翁千惠報導】。
  部分媒體對南瑪都颱風的誇張報導,衝擊恆春及墾丁的觀光業,也惹惱了屏東縣長曹啟鴻,希望主管機關NCC「管一管」,NCC表示媒體應發揮自律精神,除非有造假或明顯誤導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等違法行為,否則「有違新聞專業部分」只能進行勸導改善。

  南瑪都颱風部分媒體的誇張報導惹惱了屏東縣政府,認為過度的渲染已經對恆春及墾丁的觀光產業造成很大的影響,希望NCC可以管一管,NCC傳播內容處長何吉森表示,這類誇張報導目前只能依衛星新聞自律委員會的自律公約及重大災難新聞製播原則進行勸導,『除非他有造假,如果不是刻意誤導,隔天還在繼續追蹤報導,不斷炒以前的新聞,那是屬於新聞專業自律,因為有時是想要追蹤報導,要說這樣是不行的話,這本身有個判斷的空間。』

  部分媒體的「過度表現」是否無法可管,何吉森表示媒體職責在監督政府形成輿論,應該要發揮專業自律的精神,如果碰觸到誤導等法令紅線,NCC「還是會管」,基於新聞自由行政機關無法動輒以法律規範強勢介入,只能以指導立場希望業者盡快做改善。

2011南瑪都颱風 恆春災後隔天對照表〉(悠遊墾丁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
2.讓學生按照組別坐好。
3.將上述的新聞,印好每組一份,上課時發給學生。
4.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上課時須觀看2011南瑪都颱風 恆春災後隔天對照表〉(悠遊墾丁網頁。

上課
1.首先針對課本的內容,說明颱風對於自然生活環境的影響與破壞,並援引颱風對於台灣環境的實際影響案例。
2.接著,請學生回想最近一次的颱風新聞,曾報導對哪些地區造成影響?哪些影響?自己是否有親人居住在這些地區?
3.將上述的新聞發下,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2~3組學生,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並分享自己是否有類似的收看經驗,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5分鐘)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4.點出2011南瑪都颱風 恆春災後隔天對照表〉(悠遊墾丁網頁,請幾位學生從頭開始,依序唸出網頁中的文字,帶領全班同學將本篇文章看完。(10分鐘)

5.在最後一則「墾丁白沙灣切出峽谷」的新聞影片播放完畢後,詢問學生:(5分鐘)
(1)新聞中看到的白沙灣大峽谷,看起來是否災情嚴重?
(2)有哪些畫面讓人覺得災情嚴重?
(3)對照文章作者拍攝的畫面,發現有哪裡不同嗎?
(4)一起來推測:造成災情嚴重感受的畫面,是如何拍攝而成的?
(5)除了畫面之外,還有哪些新聞的元素,讓你覺得緊張、可怕?

6.老師解說:其實是因為拍攝角度的差異,造成颱風暴風雨切出的「峽谷」好像很壯觀、很可怕,其實將角度拉高、範圍拉大,可以發現,所謂的「峽谷」只是有地層起伏的土堆,並沒有新聞畫面中那麼可怕。

7.同樣的道理,請大家看到從文章上面屬來第七行的照片:「台26線雨大積水,四重溪水位暴漲」。在這兩張新聞和實際畫面的對照圖中,詢問學生:(5分鐘)
(1)這兩張照片是否在同一個地點拍攝?
(2)拍攝地點是否有些微的不同?
(3)新聞中看到的畫面,哪些地方讓人感覺災情嚴重?
(4)一起來推測:造成災情嚴重感受的畫面,是如何拍攝而成的?

8.老師解說:其實也是因為拍攝角度差異所造成。新聞畫面的鏡頭,如果再往旁邊拉一些,應該就可以看到施工的器具,觀眾就可以發現此處為施工現場,橋可能根本沒有斷,如果完全將新聞畫面信以為真,可能會有完全錯誤的認知。

9.一起再把文章最後一段文字看完,請大家一起來想想:(5分鐘)
(1)是否每次颱風來襲,就會出現類似的新聞?以及類似的批評?是否聽親友對此發表過評論?
(2)為何新聞記者要用特別的角度來拍攝、呈現災情畫面?
(3)除了畫面之外,還有哪些新聞的元素,讓你覺得緊張、可怕?
(4)對觀眾來說,看到嚴重的災情畫面,有什麼感覺?看到真實的畫面,有什麼感覺?
(5)對觀眾來說,比較想看到嚴重的災情畫面還是真實的畫面?比較需要知道看似嚴重的災情還是真實的狀況?
(6)當風災現場水位消退後,記者是否有後續追蹤報導,報導恢復的狀況?
(7)將自己作為對觀眾,如果沒有這些報導,會有什麼感覺? 觀眾是否會想知道風災現場恢復的狀況? 
(8)大家一起來推測:觀眾想知道,新聞卻沒有報導的原因有哪些?
(9)新聞報導與真實發生的狀況,是否一樣?如果只觀看新聞報導,是否能夠知道真實的狀況、完整的狀況?
(10)如果新聞沒有報導,可以從哪些地方搜尋相關的資訊?
(11)如果發現新聞報導有誤,我們可以怎麼做?

10.最後,由老師總結:新聞有時為了收視率,抓住觀眾的眼睛,並將觀眾的注意力留下,可能將新聞誇大報導,實際有發生的事情可能因此看來更嚴重,使得新聞報導與現實狀況不符,甚至配合電影畫面或配樂,呈現戲劇化報導的報導,讓觀眾感受到緊張、刺激、可怕的氣氛。也可能因為這樣,加上新聞篇幅的限制,最後水位消退的新聞畫面,卻沒有被報導出來,觀眾、社會大眾無從得知風災現場的最新狀況,印象卻停留在嚴重的淹水畫面。同樣的情形,若發生在其他的嚴重災難,觀眾可能因此誤判災難的嚴重程度,也可能影響自己對當地的關懷、幫助,對相關政治、環境議題政策的決定與看法。

  整體來看,只能靠觀眾自行從多元的資訊管道蒐集資料,不倚賴新聞報導,若發現新聞有誤(有實際的證據,就如同〈2011南瑪都颱風 恆春災後隔天對照表〉的作者),可以尋找管道將親身觀察與經驗傳播出去,例如〈2011南瑪都颱風 恆春災後隔天對照表〉的作者,拍攝實際畫面與新聞報導對照,透過網路呈現真實的狀況,傳遞給網友知道,網友也因此能發現事實的真相。

十、延伸教學:
  可與「藝術與人文」課程結合,請學生實際操作相機,體驗從不同角度觀看、記錄事物,從照片中來看,造成了什麼影響。

教案大綱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