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小語:
在1970年代,在傳播學的領域中曾經有「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的提出,所謂的知溝,是假設這個世界上有各種知識,每種知識都有專家、大致了解的人、一知半解的人以及未曾聽聞的人,因而不同的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掌握型態往往有極大差異,而媒體則在知識的傳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知溝理論給予我們的重大啟發是,許多我們認為普遍性的知識其實並不然,在同一個社會中不同的階級或是族群,可能對於同一種知識的掌握度差別極大,這樣的知識差距,往往反映著社會中不同群體與階級掌握知識、媒體與學習管道的權力,尤其是弱勢階級群體,他們往往可能因為資源缺乏而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機會。
這樣的假設啟發了一種新概念,即是在數位時代來臨後造成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所謂的數位落差也就是指不同的人在接近使用、學習掌握數位化工具能力上的落差。這樣的落差並沒有弭平先前提到的知識落差,相對的,數位落差反而增強了原本社會中不同階層在學習知識能力上的差距。(圖片引用:基維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讓數位工具加深孩子的數位落差
在過去我們有一種想像,即是網路的無遠弗屆,可以大大地克服空間的障礙,讓訊息的傳遞超越地理上的重重障壁,以縮短城鄉差距。然而實際上根據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所進行的「99年臺灣地區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歷年數位落差統計報告網頁: HYPERLINK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顯示,臺北市、臺中市、新竹市等都會地帶,電腦使用比例超過八成,然而屬於傳統產業地帶的雲林縣、嘉義縣與屏東縣,使用比例都低於六成五。
此外,在上網比例的調查方面,臺中市、臺北市、新竹市與桃園市等都會區是上網比例最高的縣市,均超過七成五;而前面提到的嘉義縣、雲林縣與屏東縣則敬陪末座,民眾上網比例未達六成。顯示我們的數位化環境,仍然反應了地理上的優勢分布與城鄉差異。
我國政府為了弭平數位落差,從2001年開始便年年針對臺灣社會的數位落差狀況進行調查,並且將「縮短數位落差計畫」列為「數位臺灣計畫(e-Taiwan)」的重要分項之一,盡可能加強硬體建置;資策會則在偏鄉發展數位機會中心,以培養偏鄉數位教育師資。另一方面,民間機構亦紛紛響應,例如中華電信基金會在偏鄉設立「數位好厝邊」以導入數位學習資源,臺灣微軟則是推動「全民e種子灌溉計畫」招募志工到偏鄉服務;除此之外,宏碁、巨匠、IBM、趨勢科技等廠商則是透過硬體的捐助,試圖增加偏鄉學童的數位近用機會。
然而我們應該再思考的一件事情是,數位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是拿一臺電腦教孩子上網、還是把國民教育的內容變成數位化?還是叫學生把上課心得、讀書報告上傳到網路上面呢?
教育內容應該跟上數位時代
美國著名的女性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1970年討論文化的著作《文化與承諾》(”Culture and Commitment”)中指出,人類社會有三種不同的文化型態:
第一種是後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在該文化中年輕人向長者學習,這是傳統文化的典型。
第二種是互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同儕互相學習,這是發展中社會常見的樣貌。
在第三種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中,則是年長者必須向年輕人學習。當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新事物誕生的速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態;而年輕人則對新事物能夠有高接受力與理解能力,因而年輕人會成為知識的前端與先鋒,年長者必須向年輕人學習。
兩週前出版的商業週刊第1241期封面專題「霓虹天鵝效應」,引用《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森・史威格(Jason Zweig)所指出的霓虹天鵝──蘋果所引發的效應,其旗下所生產的iPod、iPhone、iPad重新改寫了所有數位化商品的遊戲規則,連帶擊垮了電子巨人SONY、筆電大廠HP與宏碁、手機龍頭NOKIA與軟體霸主微軟等,還有其他在電子業中仰賴這些大廠的下游廠商,臺灣的電子業受創尤深,然而這一切卻無法預料。我們走向一個遊戲規則不斷改變的年代,可我們的教育卻還在教孩子數十年前的遊戲規則。
美國肯塔基大學麥克理歐教授(Scott McLeod, J.D., Ph.D)多年來一直在思考,在電腦更新速度以指數躍升的現代,學校教育究竟要教給年輕人什麼。他製作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影片,標題叫做「你知道嗎?」(”Did you know?”)(影片網址:HYPERLIN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QQKKLUj_s&feature=related")
影片中指出:紐約時報一週的資訊量,超過一個十八世紀的歐洲人一生所學;目前一天之內發出的簡訊數量,超過全世界總人口;新的工業技術每兩年增加一倍,所以一個工科學生念到大三的時候,他在大一學到的技術就有半數過時或被取代。而2010年十大熱門職業,在2004年時並不存在。
培養孩子數位媒體素養
現今的學校教育,是培養孩子們去投入目前根本還未存在的職業,使用目前還未出現的科技,以解決目前尚未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教給孩子的,既不是如何上網、也不是如何使用電腦軟體的能力,我們必須讓他們學會的,是永遠可以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設備、新的思維與新的挑戰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或許才是面對數位化的時代,每個個體都亟需的數位媒體素養。
教師是素養教育的靈魂人物,他同時兼具三者身分引導孩子們進行生活探索,一為精神導師:設計課程,鼓勵終身學習與閱讀;二為教學協同者:示範教學科技使用方式與協助評估資訊內容;三為資訊專家:更新專業技能,促進新引資訊等服務。讓孩子透過使用科技、辨讀和使用不同媒介、了解資訊需求進而解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關鍵學習力!(《數位時代素養與素養教育》,吳美美,2004)
|
本稿件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新聞商品化趨勢,並減低政治力對新聞獨立的干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除了透過年度頒獎活動建立新聞倫理及專業標竿,並將積極喚起國人對媒體改革的意識,期以具體行動實踐,投入台灣媒體改革大業。 |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27期(2011/09/17),原文連結:http://medialiteracy.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82: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