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5分鐘

三、 結合領域:社會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 九下(99版)第三單元全球化與國際社會第4課成為世界公民4-1世界公民、4-2增進自己的適應力
南一版 九下(99版)主題三全球關連與現代公民第二單元資訊時代與全球關連2-1資訊時代的傳播媒體、2-2資訊時代的文化交流
翰林版  九下(99版) 第三篇第二章科技發展2-1資訊科技的發展

五、 對應能力指標
4-4-2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論,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理由。(註:可以從日常生活、居住地方的時事議題,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取材。)

6-4-5說明個人如何爭取保障及權利、紛爭解決的機制及司法系統的基本運作程序與原則。

六、 教學目標
1.了解公共財的意涵。
2.了解廣播電視佔用公共資源的情況。
3.了解廣播電視必須負擔社會責任的理由。
4.學習公用頻道的申請與使用方式。

七、 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名詞字卡製作:裁剪10張空白紙卡,寫下以下詞語—廣播電視、高速公路、排骨便當、球鞋、i-Pod、數位相機、手機、捷運、學校、住家。

1.詞卡分類:老師把名詞字卡貼在黑板,在黑板上劃分「公共財」與「私有財」兩區域,請同學上臺將字卡進行分類,並說明理由。

2.詢問有無其他同學有不同分法,有的話請他上臺分類,並說明理由。

3.概念介紹:老師介紹「公共財」的特性(註1)—

①具有「非獨享性」:當甲消費了這個物品,並不影響其他人對同一物品的消費。例如:一塊蛋糕,我吃了以後,別人就沒得吃,那麼這一塊蛋糕是獨享性的;國慶日的煙火表演,我欣賞這場表演,別人同時也可以欣賞這場表演,這就是非獨享性的。

②具有「非排他性」:如果某件物品屬於公共財,沒有人可以阻止別人來使用它。例如:一輛登記在我名下的汽車,我可以不讓別人使用,那麼這是排他性的;我的車在高雄的馬路上行駛時,我並不能阻止別人使用同一條馬路,馬路是非排他性的。

4.重新分類:瞭解「公共財」的意涵之後,請學生再次進行字卡分類。

5.老師說明:由於廣播電視具有公共財的概念,所以不能視為是一般私人公司,而需要接受政府更多規範,以及負擔社會責任。

6.引導討論:

①回想一下,聽廣播時,如果頻率沒有調正確,會出現什麼聲音?

②如果開車在高速公路上長途行駛,車上的廣播收音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學生沒有類似的經驗,老師可準備收音機實際播放給學生聽。)

③家裡收看有線電視的訊號,是藉由什麼東西傳輸?

7.老師說明:
①廣播是使用天空中的無線電波來傳遞訊號,但無線電波的頻道有限,某一家電臺用了,另一家就沒辦法用,否則會造成干擾,因此廣播會佔用了原本屬於全民所有的無線電頻道(註2)。

②有線電視雖然不像無線電視使用天空中的無線電波,而是以線纜傳輸訊號到收視戶,但在街道鋪設線纜會佔用到公共空間,以及造成市容美觀的問題,所以仍然是使用了公共資源。

8.引導討論:廣播、電視的營運都有佔用公共資源的情況,你認為我們應不應該要求回饋?為什麼?

9.老師說明:天空中的無線電波、街道的公共空間都屬於全民所有,是公共資源的一部份,可是廣播、電視在營運的過程中都佔用了公共資源,所以必須負擔「社會責任」以做為回饋。

10.法規介紹:開啟NCC網頁(註3),介紹「有線廣播電視法」第25條第2款內容:「免費提供專用頻道供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當地民眾播送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

11.老師說明:各地方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必須提供一個頻道做為公益用途,這就是負擔社會責任的作法之一,目前則統一以第三頻道為「公用頻道」。

12.開啟「興雙和公用頻道使用規章」網頁(註4),介紹公用頻道的申請方式。

13.節目欣賞:觀賞Youtube上轉錄自有線電視公用頻道的影片。

註1:引自「大人的事(3版)」(劉孟奇,2004,大紀元電子日報)。原文網址:http://news.epochtimes.com.tw/177/5420.htm

註2:廣播常識:http://www.wdes.chc.edu.tw/wdes2009wunde/broadcasting1.html。

註3:有線電視廣播法:http://www.ncc.gov.tw/chinese/law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5&law_sn=921&sn_f=927&is_history=0

註4:興雙和公用頻道使用規章:http://www.hohonet.com.tw/hoho-4/ch-hoho.htm。

教案大綱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