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引自http://okrasandaubergines.blogspot.com/2008/10/cultural-imperialism.html

  由於傳播科技的迅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已不再受到地理空間或國界的限制,也促成了一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不僅宣告了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也使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異國文化的元素。

  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至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思考。

更多自由傳播的機會
  一方面,我們可以正面看待這樣的現象:自由跨越國界的傳播,的確是進一步實現了《世界人權宣言》第19 條的理想:「人人都有提出主張及發表意見的自由,包括使主張不受干涉,以及不受國界限制經由任何媒體尋求、接收及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世界上某些處於威權或專制政體下的人民,擁有了更多機會透過新傳播科技如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表達他們的訴求並接觸到外界的資訊,例如引起舉世關注的「阿拉伯之春」,代表著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擴散到世界上更多地方,這無疑是傳播全球化帶來的正向改變。

更多傳播權力資源不對等的問題

本圖引用自http://www.carjaswong.com/Reading/Cultural%20Studies%20Case%20Fourteen%20Page.htm

  另一方面,自由跨界的傳播過程中,很難免於權力或資源的不對等,可能造成強勢的一方壓倒弱勢的一方,導致在全球的傳播版圖上形成強者益強、弱者更弱的狀況,甚至造成弱勢國家或族群的政治經濟利益受損、本土文化價值失落,以及國族文化認同弱化的現象。

  這種現象被稱做「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強勢國家製作的文化產品(包括電視節目、電影、動漫、電腦遊戲、流行音樂…等)在弱勢國家大受歡迎,不僅造成弱勢國家的經貿利益受損,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本土文化與語言流失,文化或國族認同受到威脅,以及文化多樣性付之闕如。

  由於對本地消費外來強勢文化有所疑慮,文化貿易上處於弱勢的國家認為有必要、也有權利去限制外來強勢文化輸入,並且施行文化政策保護或扶植本地文化。

需對兩面觀點進行檢驗
  當然,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也都各有盲點。支持傳播全球化的自由市場論者認為,各國政府為保護本國文化而實施的各種限制阻礙並扭曲了正常的文化貿易,也妨礙了人類充分善用傳播科技、共享文化創意的成果,況且任何國家的「本土」文化都難免早已包含外來文化的元素,豈可高舉保護本土之名而行排外之實?

  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主張保護本土文化的文化多樣性論者認為,文化並非等同於商品,不應讓自由市場決定其存廢興衰,否則不受到全球市場歡迎的本土弱勢文化,是否就該消失?這樣豈不就等於強凌弱的文化侵略?負責任的政府豈可坐視本土文化/認同在外國文化產品的大舉入侵下逐漸流失?兩造之間的觀點歧異,利益相左,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支配了全球電影、電視、遊戲和音樂的市場,少數跨國商業集團壟斷了全球文化貿易的龐大利益〔註釋1〕。

  然而,有些國家限制或防堵傳播全球化,以保護之名,行控制之實,成為威權或專制政權用來控制人民的藉口和手段。最明顯的例子是北韓禁絕所有境外的新聞資訊和文化產品流入,中國大陸則透過所謂「網路防火長城」的網路審查和封鎖措施,使網民無法正常連線訪問境外網站(包括台灣的許多網站),嚴格限制人民透過網路接觸「敏感」資訊,雖然不少網民透過各種方法「翻牆」,鍥而不捨的追求網路自由,但這些措施還是不當壓抑了人民尋求、接收及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從台灣看這個傳播全球化/在地化的問題,我們也正面臨著兩難的抉擇,但這不必然是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應是可以兼顧的複選題:傳播全球化和在地化可以也應該共存並進。

  以電影為例,近年來低迷已久的台灣國產電影出現曙光,例如《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帶動了新一波的國片復興盛況。但國片榮景能否持續、甚至更上層樓,端視我國電影業是否能夠重建一定規模的本土電影工業,吸引資金、人才和創意投入,也需要政府以適當的補助獎勵手段改變本地電影票房市場長期被美國好萊塢支配的狀況。法國、加拿大、韓國等各國政府針對本土電影工業均有輔導、獎勵和保護措施,值得台灣政府效法。

外來影視影響本地文化創意
  除了電影,電視也很重要。多年來,台灣歐美劇、港劇、日韓劇和大陸劇進口日增,電視台競相播出外來戲劇,導致台灣本地自製戲劇日減,嚴重影響了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以及本地影視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機會。

  最嚴重的是,多年來台灣的電視台每年花費數十億元進口超過100部韓劇,成為「韓流」最重要的消費市場。台灣雖不能嚴格限制進口外來戲劇節目,但如何營造有利本地電視產業發展的環境,提升本地電視節目的品質、產量與競爭力,甚至由台灣領頭打造出能夠比美「韓流」的「華流」,在在都需要政府以適當的媒體文化政策引導。

  當然,在積極打造「華流」的同時,應該避免為了迎合中國大陸市場而使台灣的文化產品喪失本土特色,更不能因此自我審查、為了商業利益而減少對普世價值的堅持。

培養多元的文化消費口味
  很多高中生喜歡看韓劇或好萊塢電影,這種現象再正常不過。身為高中生的你,今後還是可以多欣賞消費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甚至有機會還應多接觸美國好萊塢及中港日韓之外的影視和音樂作品,避免自己的文化消費產生「過度偏食」的狀況,從中擴大文化視野和多元價值觀。

  但欣賞消費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千萬別忘了以行動支持本土產製的文化產品,例如本地的電影、電視和音樂作品,讓本地的文化創意傳播工作者得到應有的鼓勵,更有勇氣繼續在這片土地上說我們自己的故事。

  台灣的本土文化不僅能夠茁壯發展,而且以開放態度不斷汲取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這種傳播的全球化和在地化並進的結果,將帶給我們更多樣的文化、更多元的世界。

註釋1
「文化多樣性運動」(Campaign for Cultural Diversity)倡議短片(5分鐘3秒),請自行上網觀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xlXmWtOFo

延伸閱讀
孫憶南譯、Peter Steven原著(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馮建三譯、Toby Miller等人原著(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馮建三譯、湯林森原著(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