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小語
 
  英國的全國讀寫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針對1.8萬名年約 8 歲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閱讀頻率研究調查顯示,約13%的兒童及青少年在研究的一個月內沒有看過一本書;兒童及青少年選擇的閱讀材料中,「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等最受歡迎。(資料來源:2011年8月24日大紀元電子報「研究發現英國兒童愛臉書不愛看書」)。

  這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出數位媒體將伴隨著兒童與青少年長時間悠遊於虛擬世界,而不再是書海的想像世界,因此擔心部分孩童成長後可能成為讀寫困難的成年人!樹位媒體成癮還不單只有影響心智發展,恐怕人身安全與個人隱私才是父母們積極維護的新任務。(本圖引用:維基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兒童可能使用臉書祕密帳號躲避安全防護網
  對於想避開家長和學校監控的青少年來說,假名是他們最新使用的一種技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父母們總認為自己已掌控了孩子在臉書帳號上的貼文朋友,甚至還知道孩子的帳號,三不五時檢查貼文訊息。有些父母可能還很開心,孩子給了自己特權,把父母加為「好友」。

  社交網站成為父母焦慮的來源,最新趨勢只是讓父母更為警戒。儘管父母和學校千方百計想規範兒童的線上活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兒童最新的一個技倆是一個祕密匿名的臉書帳號!

  「有些孩子會有兩個、甚至三個臉書帳號。」青年研究組織「家庭、兒童與青年」的克拉克(Barbie Clarke)博士表示。她監測了英國學校兒童使用網路的趨勢。「他們的使用習慣改變了,我們發現他們從一開始明顯謊報年齡以取得臉書使用資格,進階到使用第二或第三身份。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改變,通常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孩子的臉書上看到了某些訊息,用來刁難小孩。小孩想要隱私權,他們想要秘密世界。」她對兒童使用臉書一事態度較寬容,認為兒童透過臉書使用通常會跟同儕間變得關係更緊密、更相互支持,優點比他們付出的代價大。「第二身份可能會被用在一些不堪的勾當,或是匿名霸凌;大致來說,孩子使用第二身份的原因是想要隱私,就像是一本秘密日記,還有在遠離父母及其他家人的狀況下,輕鬆與朋友對話。」

失去了真實的身分,卻多了霸凌的藉口!
  許多兒童使用學校設施登入他們的假帳號。「我有兩個帳號。」14歲的哈莉葉(Harriet)承認。她曾在臉書上貼了一段「只是開玩笑」的貼文,惹怒了一名同學。她母親隨後禁止她使用臉書。「我告訴別人我的新帳號,馬上加了很多好友。」哈莉葉表示:「我媽媽也使用臉書,如果我登入了,她會知道。所以我不在家裡的電腦使用臉書,只有在學校電腦室或是我的iPhone上才會用。用iPhone看圖片沒有那麼方便,不過用iPhone的話,晚上可以在床上使用。你不可能不用臉書,除非你沒有朋友。」。

  擔心兒童謊報年齡設置臉書帳號已非新聞。在英國,並無法條規定13歲以下的兒童不得使用這類網站。臉書的使用條款是配合美國法律而設置,在其他國家並無強制執行力。今年,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表示他將挑戰現行限制。

  反霸凌慈善團體Kidscape副執行長布萊德雷(Peter Bradley)表示:「從審訊和諮詢專線處,我們得到足夠證據顯示,父母們並非危言聳聽、杯弓蛇影。由於兒童使用的設備越來越小型,家長越來越難事先找到出問題的徵兆。」他表示,許多學校無法監管學生的科技用品使用狀況。「這是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學校並沒有認真看待父母親擔心的問題。」

兒童得到網路禁令,更勇於嘗試危險行為!
  然而,克拉克對這種過度小心的態度提出警告。「我認為家長過度擔心了。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兒童比較會互相支持。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孤單、被孤立的同學。當然,還是有霸凌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也會永遠存在。科技讓霸凌問題更立即也更加個人化。」
  她說,一名男孩在父母禁止他使用臉書後,轉而進行更令人擔心的線上活動。「他感覺到自己在社交上被隔絕了。他到學校時發現,大家早在前一天就在臉書上約好了今天要去那兒玩。諷刺的是,後來這名男孩開始和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一起在網路上玩Xbox Live和其他遊戲,這可能是更為危險的行為。」

  其他人則有不同的看法。49 歲的庫克(Lyn Cook)住在薩里(Surrey),她禁止15歲的女兒使用臉書。「她的確很介意。」庫克說:「她了解我為什麼這樣規定,她三不五時就會問我可不可以用。我會把報紙上關於網路霸凌和惡意毀謗的新聞給她看。她的學校有人設置網站攻擊一名學校教師,她目睹了整個霸凌的過程,她了解到那些微小的言論可能沒有太多惡意,但確實會造成傷害。我只是認為她太年輕了,還不夠成熟去處理這一切事物。」

  不過,兒童、家庭及青年部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兒童很容易就能找到規避這些禁令的方式。「孩子們變得更聰明了,他們知道如果霸凌或惡意污蔑他人會被抓到,所以他們全都使用假名帳號。」蘇薩斯(Sussex)一間中學的教師表示:「我會讚揚任何一個試著想要禁止孩子使用臉書的父母。不過,就像我學生說的:『祝他們好運』。」。

正確識讀通訊法律,交給孩子自我保護的葵花寶典!
 「網路霸凌除了讓施暴者得以傷害對方,卻不必被迫目睹成果外,似乎還激發出更深層的殘酷本性。心理學家指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網路上的距離,往往讓原本並非蓄意的殘酷行為變本加厲,加上青少年無法克制衝動,以及設身處地的能力尚未成熟,都使得霸凌的情況更為嚴重。」在教育部的媒體素養示範教案中,課程發展小組的師長們心中不住的吶喊著,也積極將媒體識讀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等九年一貫課程中,提供學生認識各種形式的網路霸凌,並從網路警察辦案與相關法律規範的角度逐一剖析,從中了解不可存有僥倖心態而在網路上為所欲為,並介紹網路霸凌的各項處理方法。

   當媒體素養示範教案提供全國中小學教師融入教學參考之後,獲得廣大、熱烈的回響!紛紛從臺灣全島、離島各處寄來創意教案設計與試教心得來響應,促進全國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向下扎根!教育部與世新大學將盛大舉辦100年媒體素養融入教學教案設計競賽發表研討會暨頒獎典禮,歡迎11月23日(星期三)蒞臨台北市立青少年育樂中心共襄盛舉!活動詳情請洽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 "錯誤! 超連結參照不正確。" 。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33期(2011/10/29),原文連結:http://medialiteracy.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92: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