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資訊科技使用者裝置益加發達與方便,網際網路無所不在,繽紛世界唾手可得。然而,網際網路得以匿名傳輸的主要特性,卻也更易侵犯隱私權與忽略現實生活中的基本禮儀,更有甚者,假使成為犯罪事件,卻連帶使後續追查產生困難。由「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角度出發,在取得資訊能力大躍進下,應當更注重資訊使用的「社會責任」。
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吳美美首先指出,相較於媒體素養注重媒體使用的能力,得彰顯自我、為己發聲;所謂資訊素養,指的是如何透過各種資訊工具「學習」的能力,有利於知識吸收。由此出發,隱私權對於資訊素養來說,是以較防衛性、自律的角度加以關注。
吳美美教授指出,資訊素養是一套概念與程序。首先是使用者的態度,現今資訊取得管道汗牛充棟、令人眼花撩亂,許多使用者可能因此視而不見,樂觀的態度是培育素養的第一步;再者是技能,各式各樣的工具,從傳統個人電腦到行動手持裝置或各種應用程式的發展,或政府於各地進行圖書館E化公共建設等,都是搜尋資訊得好幫手;最後,是搜尋資訊過程中應體認到的「責任」,「如同在現實生活中的尊重,要能一併帶入網路時代。」吳美美教授強調。
對於隱私權,吳美美教授並認為,每個世代對於隱私權的定義與重視程度不同,在現代社會,八零年代後的年輕男女(所謂的Y世代)敢於表達自我,坦蕩程度與前世代明顯不同,在台灣,兩千年後發展的TaipeiLink、無名小站到人人擁有的facebook,網路成為一個自我展演的地方。基本的尊重仍然是不悖的原則。
在中小學教育中,資訊素養教育較媒體素養教育起步早非常多,在個人電腦發展之初便逐步介紹進入校園。然而,吳美美教授觀察指出,從以前到現在,這些教學仍然較為偏向「技術」層面,關注在機械性的流程使用,但缺乏將資訊與知識融合的「互動」學習。吳美美教授舉例,曾有教師讓學生以EXCEL(數據運算軟體)計算丟銅板的機率問題,將數學科目與軟體運用結合。而資訊素養教育最重要的地方,更是如何在生活脈絡「文字畫」的情境中,尋找新資訊。
此外,在當代網際網路的發達,資訊處理更有「協作」(collaboration)的特色,以社群力量構築資訊來源。這些俯拾即是的教學素材,以互動概念貫穿核心,同時強調資訊的責任應用,由教育培養正確的數位使用能力與安全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