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 80分鐘
三、適用對象:國小高年級以上-國中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2 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國際觀,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方法」或「技術」,它是一種流動的、進化的、成長的價值態度。隨著商業全球化與媒體資訊的進步與發達,世界的界限越縮越小,即便有人沒有出國經驗,他也可以藉由報章雜誌、電視、電影來認識一個國家或文化,然而媒體的限制,就是世界的限制,礙於製作成本與時間限制,無法讓我們廣面的認識單一個國家與文化,因此如果我們只倚賴媒體所傳遞的看世界的方法,不僅不夠,也容易對某些國家或文化產生刻板印象。國際觀應從小培養,它就像一種生活態度一樣,讓你用更開闊視野去瞭解每個國家/城市/文化的特色,去比較去學習。所以本活動主要目標在於:
1、檢視自己的國際觀與認識世界的方式
2、針對某一個國家進行媒體文本分析
3、換個角度看世界
六、主題:學子看國際 親日美遠中韓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學子看國際 親日美遠中韓
作者:許純鳳 | 台灣立報-2011年11月22日 下午10:05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在青年學子的心中,最足以代表台灣邁向國際的特色是什麼呢?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第一名是飲食文化,原住民文化居次,第三名則是民俗文化。該份調查報告也發現,只有近3成的青年學子能夠正確回答台灣的邦交國數量,顯見青年學子對於台灣外交處境不甚了解。
▲金車教育基金會22日召開記者會,公佈「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僅3成青年能正確回答台灣的邦交國家,金車教育基金會鼓勵青年學子培養多元角度了解國際情勢,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圖文/楊萬雲)
金車教育基金會22日召開記者會,公佈針對高中生以及大學生進行的「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青年學子關心台灣外交處境的程度偏低,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鼓勵青年學子多關心國際事務,例如閱讀國內外媒體播報的重大事件,蒐集不同國家的新聞報導及專家學者的看法,培養多元角度了解國際情勢,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該份問卷也調查青年學子認為國際間對台灣最友善的國家,其中日本已經連續3年位居榜首,次之為美國。至於最不友善的國家則是中國,有高達將近9成的年輕學子認為中國對台灣充滿敵意,次之為韓國。
曾清芸表示,中國已經連續4次蟬連最不友善的國家榜首,她認為近年來中國的競爭力對於台灣青年學子產生壓力,所以台灣青年學子容易產生敵意。另一方面,青年學子對於韓國的敵意也是逐年提升,從2005年的18.8%躍升至今年的47.4%。曾清芸分析,近年來,台灣和韓國在體育賽事以及電子業的競爭激烈,因而導致台灣青年學子將韓國列入不友善國家的名單。
在友善國家的部分,以日本居首,曾清芸表示,台灣長期受到日本文化,包含影劇、動漫、流行資訊以及地緣關係,加上今年日本311大地震,台灣援助日本,增進雙方關係,使得台灣青年學子對於日本的好感度增加。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預想「國際觀」討論題目
2、半開海報紙數張
補充閱讀資料:培養國際觀 學習開闊生活態度 【2007/2/12 國語日報】
◎課堂活動
1、請學生談談看「國際觀」(在課前先請學生想想這些問題的答案)
(1)什麼是國際觀?你覺得自己的國際觀夠嗎?
(2)曾在哪裡聽過國際觀一詞?
(3)擁有國際觀重要嗎?為什麼?
(4)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培養或促進自己的國際觀?
(5)你覺得自己最常使用的媒體,能幫助你認識世界嗎?為什麼?(例如看電影、看新聞、看書、用網路、打電動、用即時通或MSN、Facebook… 等)
(6)你從媒體中所認識的世界,與你親身體驗(或別人親身經歷)的世界有什麼不一樣?舉例說明。
2、透過上題的討論,讓學生檢視自己的國際觀與認識世界的方式,教師也可藉此瞭解學生的國際觀面向與來源,不過需特別提醒學生的是:印象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但一旦只被刻意呈現某個觀點時,就會造成刻板印象。
3、利用半開海報紙進行「世界印象遊戲」,每個人以接龍的方式來回答對其他國家的印象,教師自行判斷如已跳脫主題,即換另一個國家。例如韓國:一想到韓國就想到韓劇,一想到韓劇就想到…將大家的印象記錄於海報紙上(以概念圖),可以進行單一洲(如亞洲)或五大洲各選一個國家來進行遊戲。
4、遊戲結束後,檢視海報紙上的印象答案,以不同的顏色或記號來標記來源,最後比較看看大家對世界的印象多是從何而來。
5、教師利用電腦網路開啟「台灣人的世界觀」與「台灣媒體的世界觀」給學生看(以世界觀關鍵字搜尋google圖片,亦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世界觀圖片)
6、看完圖片,可以請學生發表心得,或比較與自己的印象有哪些異同。
7、發下閱讀並討論「學子看國際 親日美遠中韓」新聞文本。
(1)5W1H討論:新聞中提到了哪些人?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報導內容主要在說什麼?在哪發生的事情?有無說明發生原因與如何發生?有無提出哪些改善方法?
(2)從新聞看自己:關於這則報導,你有什麼感想?你知道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嗎?你覺得最足以代表台灣邁向國際的特色是什麼呢?你認為國際間對台灣最友善與最不友善的國家分別是?原因是什麼呢?
8、分組製作「國家地圖」。讓學生5人一組,每組挑選一個國家,一種媒體文本(至少5則),進行資訊蒐集與分析,例如泰國(電影),韓國(韓劇),日本(漫畫),美國(新聞)…等,製作完成後進行發表會,需包含下述資料:
(1)組別:國名
(2)哪一種媒體文本,共找了多少資料
(3)分析後,從這些資料中,我們組所選的國家有哪些面向?
(4)除了資料分析的結果之外,我們組認為這個國家還有哪些特色?
9、藉由這個分組活動,讓學生透過實作瞭解媒體文本如何再現與報導國家特色,而在資料的蒐集與篩選過程中,要以多元的角度去檢視,不論是參照自身經驗或是聽別人說,都不能只憑單一的角度來認識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