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周以欣攝 |
「我擔心離開原本的部落太久,大家會忘記怎麼打獵、雕刻、搭建石版屋!」屏東縣瑪家鄉長榮百合國小學生變身小導演,創作《想到你那裡》紀錄片,紀錄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過程。作品觀點從孩子出發,跳脫自怨自艾、自憐的情緒,轉而展現文化傳承精神、永續概念的思考與行動力,獲教案競賽特優。
為培養國中小學生使用媒體表達意見之能力,並鼓勵教師將媒體素養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教育部於11月23日舉辦「100年國民中小學學生創意影音暨媒體素養融入教學教案競賽」,從139支隊伍中選出18支作品,於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頒獎,鼓勵中小學生具備「解讀媒體、選擇媒體、評估媒體、近用媒體」的素養及能力。
今年教育部首度和電影創作聯盟合作,邀請《練習曲》導演陳懷恩、《他們在島嶼寫作》監製楊順清等12位知名導演,分別與12所「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合作,帶著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台灣,扛攝影機關懷身邊事物,拍出自己的故事。從發想、拍攝到剪輯完成,學生都全力參與,盡情抒發自我觀點。
《想到你那裡》是長榮百合國小老師們與孩童相處過程中,發現孩子懷念童年玩家家酒、幼年在部落打獵的生活,於是由五位老師帶領孩子重回故鄉,向土地致敬。影片中,「小獵人們」穿越陡峭的坡路和未完工的路程,回鄉探望,熱情向老師介紹「公的石板」和「母的石板」。
長榮百合國小作品《想到你那裡》中,小獵人們拍攝八八風災後家鄉重建的場景,更蘊含著對土地、家鄉的愛,獲教案競賽特優獎。圖/周以欣攝 |
「你那裏」來自於「禮納里」的諧音。八八風災過後,屏東縣大社、瑪家、好茶3個排灣族部落遷居到「禮納里」部落。長榮百合國小老師黃柏盛說,當地族人1年多前來到禮納里,因應部落就學需求,長榮百合國小標榜著服務、學習、文化保存的精神創校,校舍目前甚至尚未完工。
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更表示,拍攝過程中,希望產生學生對文化的不了解後,能夠去探索、改變,養成一輩子對這塊土地情感,最終回到部落付出生根,讓部落永續留存。
台北市明德國小探討媽媽最煩惱的事:小孩不愛做家事,一聽到要幫忙,甚至用寫功課推拖。作品《做家事的一周》應運而生,描述一群不愛做家事的孩子接到任務後突發奇想,找出各種有趣的做家事方法。教案競賽作品《你˙我˙媒體。看孝順》則以電視連續劇引導學生探討「孝順」的內涵。
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表示,接觸這個計畫前,老師們都認為媒體只是「器材」,經過一連串的實務、引導學生,才發現媒體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素養」。她笑著說:「媒體教學的時間,都比學校老師還長了!」林玫伶也提到,孝順的本質竟和連續劇上的「呼巴掌」、「對爸爸噴珍奶」形象大相逕庭,於是讓學生藉拍攝影片探討這個議題;並勉勵學生,媒體使用除了分析、批判外,更重要的是具備行動力和實踐。指導本片的導演楊順清表示,透過這次的拍攝練習,家長注意到做家事也是教育的一環,讓孩子們瞭解做家事很辛苦,培養孩子從中找到樂趣,發掘事情新的觀點。
另外,蘭嶼中學作品《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描述游泳健將、釣魚高手在學校總被視為「問題學生」,但他們認為學校課程受到限制,於是重新規劃餵豬、砍柴、採芋頭等課程,反思達悟族文化的保存;花蓮國教輔導團則拍攝《跟霸凌說ByeBye!》影片,由曾參與霸凌及被霸凌的同學演出,呈現孩子看待「罷凌」的發生原因與處理方式。
|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表示,希望藉由使用媒體,讓小朋友們能感動別人、感動自己。圖/周以欣攝 |
「如果沒有好的媒體素養,追求好的民主社會只是緣木求魚。」典禮最後,師大大傳所所長陳炳宏語重心長地呼籲,媒體素養極需被重視,需要媒體、教育界共同努力。教育部國教司司長黃子騰表示,未來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非常非常大,議題若要進入校園,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課程,「希望小朋友們能使用媒體來感動別人、感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