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的媒體素養課程已經推行多年,一開始由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與盧非易推動,旨在培養大學生判讀、分辨媒體的能力,並進一步使用媒體近用權。課程規劃嚴謹,促使學生思考問題意識,並呈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去年獲教育部98學年度第1學期績優通識教育課程,也變成政大極力推動的重點通識課程。
![]() |
圖1,助教上課畫面/吳靜芳攝影 |
區分傳播科系和非傳播科系學生 授課重點有所不同
媒體素養課程分為兩門課,「媒體素養論」是開給傳播學院的學生修習的課程,非傳播學院的學生則可修習「媒體素養」。這兩門課的授課大綱相似,都包含教授、外賓演講和助教授課以及討論課時間。教授和外賓演講時,是採取併班上課的方式進行,但討論課和助教授課則分開上課。對此,授課教師、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慧雯表示,這兩堂課分別要達成的媒體素養目標不同,所以課綱不完全一樣。她指出:「傳播科系學生對媒體不熟悉,因此要帶他去了解、辦別媒體,也就是『媒體素養』;而傳播科系學生已經了解媒體的運作了,這堂課能帶給他的就是進一步的專業倫理思考,反思媒體自己的角色。」
通識課?同學沒想到是來真的
|
圖2,助教上課畫面/吳靜芳攝影 |
每一小組在學期末須以展演的方式,透過聲音、影像、戲劇或任何方式,闡述自己對媒體的思考與反省。助教、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李律鋒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媒體都是授課例子,像是媒體的置入性行銷或刻板印象等等,學生理解之後,必須提出和媒體及公眾性有關的題目,並發掘出問題意識。助教審查題目可行性,同時也引導學生「用做研究的腦袋看媒體」。
李律鋒解釋:「除了問題意識外,題目要有邏輯、有方法,要有做研究的嚴謹。」,他認為,通常學生在這一關受困最久,但只要這關過了,接下來的展演相對簡單。最後學生再將作品放上網路,實現媒體近用。
「很多同學都以為通識課只是營養學分,沒想到來真的!」劉慧雯表示,雖然很多非傳播學院學生反應這堂課負擔很重,但小組聚集了各系的學生,每個人不同的思考邏輯也可能讓期末的展演迸出特別的火花。
曾有一個小組讓劉慧雯印象深刻。學生從刻板印象著手,希望拍攝影片反駁「大學生都是夜貓子」的刻板印象,但訪問愈來愈多人之後,學生卻發現刻板印象和既定事實不謀而合。為了不悖離最先的題目,他們決定只剪輯少數早睡受訪者的訪問畫面,但同時學生自己也質疑這樣的正當性。因此,他們在期末展演時呈現了兩支影片,一支是被剪輯過的早睡大學生,乍看之下打破了刻板印象,但另一支影卻忠實呈現剪輯的決策過程和原始的訪問畫面,對比出原先的影片並非真實。劉慧雯指出,學生因而從作業中反思媒體再現與刻板印象的真實性,「如果你以媒體的說法為真,那會不會一開始就選錯了來源?」
未來媒體素養可以跟地方社區連結
媒體素養課程推行多年,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認為,除了大學生在校園的自省之外,未來媒體素養教育可以深入社會,和地方社區連結,「讓媒體實踐變成社會服務的行為。」
他舉例,澳洲傳播科系學生利用長才,訪問退伍老軍人並詳細記錄,拼貼出獨特觀點的澳洲二戰史,並放在網路媒介上。盧非易也期許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長才,藉由媒介深入地方,深入社會,「媒體素養教育要走出校園進入社會,而社會公民可以走進校園接觸媒體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