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有個性的動物(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各年級。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
1、紙卡數張(大小約A4的4分之1)、畫筆
2、有動物角色的媒體(以擬人化表現形式為主,電視、電影、動畫、故事書或繪本皆可)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在兒童常看的書籍、電視、電影中,動物的角色是很常見的一個元素,甚至有以動物為主角的文本,擬人化的表現形式,不只孩子喜歡,連大人也讚不絕口。而在以動物為題材的文本中,動物的角色常被賦予不同的個性與行為,然而過度的再現容易造成孩子對於動物及其真實生態的認識與瞭解產生錯誤的認知,例如著名兒童文學中常塑造大野狼為一種狡詐、壞心的角色、豬則成為所有不好形容詞的代言人…等,因此本活動希望孩子藉由分析媒體內容來剖析自己對一些動物的既定印象,並且透過設定與陳述一個與動物有關的故事,了解文本產製者可以透過一些元素影響觀眾的觀感。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玩用形容詞來聯想動物的遊戲,例如一想到勤勞就想到什麼動物?一想到高傲就想到什麼動物?一想到忠心就想到什麼動物?…..還有很多像是神秘、兇狠、陰險、好心、遲鈍…等形容詞。
2、與孩子在遊戲後進行討論:
(1)為什麼會對這些動物有這種印象?你相信牠們真的是如此嗎?
(2)在這當中,有哪些動物是自己曾經親身接觸過或飼養過的?在接觸與飼養的過程中,動物是否出現過與上述形容詞相符的行為或事件?
(3)你覺得動物是有個性的嗎?你還可以透過哪些方式來認識跟瞭解動物?
3、討論的目的,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可以暢所欲言,爸媽在過程中可以協助他們瞭解即便是動物,也可能因為書籍、電視或電影中,一些擬人化的手法而被賦予不同的個性,孩子在觀看之餘,也可以想想看這些被文本產製者設定的內容是如何自己我們對動物的觀感。
4、選一個以動物為主角的媒體文本(例如海底總動員、鯊魚黑幫、喜洋洋與灰太郎…等孩子熟悉的內容)和孩子一起觀賞,共視或共讀的過程中,分別將每個動物角色與個性記錄下來。
5、從分析出來的動物個性中,可以再去看細節的元素,像是繪畫風格、用色、配音與說話口氣…等,是否也符合被塑造的個性希望我們感受到的那樣。
6、用裁切好的紙張,爸爸媽媽與孩子分別以四格漫畫的方式畫圖說故事,一格畫在一張紙上。詳細作法參考:
(1)利用動物角色畫一個簡短但完整的故事,每隻動物都要有不同的個性。
(2)紙張的正面畫圖,背面寫下故事情節,畫圖時要將可以呈現或凸顯動物個性的部分畫出來(像是表情、眼神、體型)。
(3)爸媽和孩子都畫好後,先交換看圖,不要看到背面寫好的故事內容。
(4)看圖時猜猜看彼此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每個動物的個性各是什麼,並將猜測的結果說給對方聽。
(5)分享完後,再由原創者把故事說一遍,與猜測內容相對照,看看是否有達到自己預期傳達給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