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小小大聲公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各年級。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
1、電腦設備、錄音錄影設備、信紙…等。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每個人都有媒體近用權,即便是兒童也有權利對媒體內容發表意見,從閱聽人(觀眾)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喜歡與排斥,評論與欣賞媒體訊息內容,而媒體近用是一個更積極主動的作法,跳脫個人的層次,而是與社區、社會,甚至是一個媒介組織進行對話。因此,本活動希望爸爸媽媽帶領孩子從對個人生活與環境的發聲,到對媒體內容發聲,讓孩子能從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與公民責任。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每個人都有為大眾利益發聲的權利,別低估了自己的聲音。
五、活動說明:
1、爸媽與先根據孩子常接觸的生活範圍與他們玩「問題解決造句」(如果…我就…遊戲,例如:
(1)家裡(爸媽與孩子都要回答):如果在家裡有不高興的事,我就留紙條貼冰箱;如果爸爸媽媽吵架,我就打電話跟阿嬤說…等。
(2)學校(爸媽以工作場所回答):如果在學校同學欺負我,我就告訴老師;如果在公司福利不滿意,我就跟人資部門反應,如果學校有出現陌生人,我就跟警衛說…
(3)社區:如果看見公園有很多垃圾,我就可以跟里長說…
2、問題解決造句遊戲,在讓孩子透過真實的經驗,或想像的問題,試想自己會透過哪些管道來解決問題或反應自己的心聲,讓孩子明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了某一事件時,我們的作為都是為了使發生的事件獲得改善,那如果今天我們希望獲得改善的內容來自於媒體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3、一樣可以透過問題解決造句的遊戲來想辦法,爸爸媽媽也可以直接針對某一電視節目、廣告、新聞,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感並思考其適宜性。
4、例如:新聞每天重複播放類似的人物或事件是否取代了其他新聞的能見度,廣告聲效過於吵雜可以跟誰反應,有些節目內容很可怕看了會不舒服,消極一點的除了轉別台、不要看之外,該怎麼做?或者是你非常認同某節目,希望展現自己的支持,可以透過哪些管道?
5、為了能讓自己的意見得以被看見,爸爸媽媽與孩子需選擇一個文本進行調查,並計畫好自己的發聲方式,包括:
(1)對話對象:可以是文本產製者(作者、決定播出的電視台、出資者)
(2)說明該文本造成的影響:可以是個人觀感,也可以是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3)意見反應方式(媒體近用方式):亦即選擇用什麼方式讓意見被看見,像是讀者投書、call-in節目,錄音或錄影寄到電視台,利用各種傳播方式喚起其他民眾的認同…等。
(4)持續觀察:當自己發聲後,目標事件是否獲得改善或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