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想藉卓越電子報寶貴的版面談些個人過去和現在一些有關於字詞和數的看法,甚至是疑惑,提供大家參考一下。我絲毫不敢賣老,我也不是校對長出身,沒有資格對字詞用法說三道四地指什麼才是絕對正確。

  何況,字詞語言常常是「相約俗成」而非一成不變的。至於,本文的第二部分“數”,則是有一定的理則,但常在媒體上閱看到一些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數,顯然是筆誤。我也潛越地舉出幾個例子,不外乎提醒同業(包括我自己),不要輕易算錯數,搞得讀者不知所以,也是對不起顧客的。

字詞用法 積非成是或約定俗成
  先說字詞語言,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相約俗成」,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絕對」正確與否,多數壓倒少數就是對,也有少數「翻身」成多數的「正字」,但也有僵持不下,兩者「和平共存」的。第一種例如「滑稽」的「滑」,數十年來所有字典和教科書注音都是「ㄍㄨˇ」(音骨),唸音「古蹟」一模一樣,但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唸成「ㄏㄨㄚˊ」稽(音華),如有人唸成 ㄍㄨˇ ㄐㄧ,一定會被想成「古蹟」。這就是相約俗成的規則所在。

  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字,但大部分讀者都「視而不見」,那就是「報紙」的「報」,這個字有什麼蹊蹺?很有學問哪!請拿出「中國時報」的刊頭,端詳其「報」字,士的下面是接個「羊」,全台只有此一字,別無分號,是錯字、別字、白字…?根據中國時報創辦人現已仙逝的余紀老的考古訓詁,「士」下面接「羊」字的報,才是「ㄅㄠˋ」的「正字」呢。而余紀老還以中國時報的名義,對此字鄭重辯誣,力主應恢復「正字」。可惜,曲高和寡,又遇形勢比人強,余紀老這番心意終未能翻身為主流,此又是「相約俗成」又一顯例。
  相對地,少數鹼魚有點翻身的,正好是中國時報早期最大的「友報」-聯合報。還記得我們五0、六0年代,「ㄨ ㄖㄢˇ」一定是寫成污染,數十年並無爭議。直到有一天,聯合報系的報紙,突然「發難」,力主「ㄨ ㄖㄢˇ」的「ㄨ」要寫成「汙」才正確,這令我等寫了數十年「污」染的人十分愕然。查字典說兩字通用,但聯合報引經據典,力主「污」字為錯別字,「汙」字才是正字。不知不覺地在各處出現的「汙染」漸漸多起來,大有東風壓倒西風之趨勢。
  由於「相約俗成」,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一齊「和稀泥」的也有之。例如「每況愈下」和「每下愈況」兩個成語,在字典上多以「每下愈況」書之,意思是情況愈來愈壞。語出「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豨也,每下愈況」。有些字典並明書「每況愈下」為誤。然而,也有字典書「每下愈況」外,另寫「一作每況愈下」,意思是每況愈下也可以啦。如此,在現行通用的成語而言,使用兩者的比例大概不分上下,也就是說,已經「俗成」,兩個都可以用,沒有誰對誰錯了,也用不著再考據莊子當初怎麼說了。
  再來,要談近年漸漸出來的問題:油輪、遊輪和郵輪。如在二十世紀之初,華文的用法,好像只有最後一個「郵輪」的名詞,指非載貨物而專載旅客旅遊和郵件的大型輪船,最有名的就要屬「鐵達尼號」了,它是「郵輪」而非「遊輪」或「油輪」。之後,專門載原油的特殊輪船出現了,稱它為「油輪」也名符其實,但還是沒有「遊輪」這個名詞,而是近年在媒體上漸漸才有出現,嚴格來說,「遊輪」是「郵輪」的筆誤。不過,常常出現後,筆者發現有「相約俗成」的現象快形成了,許多五星級、六星級的旅遊大輪船,在華文中居然將錯就錯的稱自己「豪華大遊輪」。
  其實,至今華文字典尚未有「遊輪 」的名詞,而僅有「遊艇」(小船)而已,但誰能禁止什麼伊麗莎白號、麗星號…等豪華大客船自稱為「豪華遊輪」呢?就是最近有個富豪要按以前鐵達尼號的規格複製一艘(當然其中有若干改進)大客輪,如果完成後,誰又能規定華文一定非稱它為新鐵達尼號「大郵輪」?

度量衡單位 換算大不易
  至於筆者要談第二部分的「數」或「單位」,那都已有固定的理則可循,例如度量衡,在國際上容有許許多多的不同單位,然而如何折合,均已「定制」,亦為「俗成」,不會再變動。在度方面,國際標準制(十進位)的1公尺,等於英美制的3.28089呎,也約等於3.3台尺。於此例,為何1公尺等於3.3台尺的小數點後只一個小數?為何台尺和呎如此接近(3.3與3.28089)?殊堪玩味。

  可以這麼說,慣用台尺的人,如遇到呎的單位,可用台尺約略來替代呎。例如美國NBA職籃比賽,球員的身高均以幾呎幾吋表示之,在一般台灣觀賞球賽觀眾的印象中,只知球員身高如達7呎,那就是很高大的(折合標準制213.4公分,四捨五入的話,7呎就是213公分),但如有呎有吋,折合算法就非常複雜,因為1呎等於12吋,1吋=2.54公分。以林書豪為例,他是191公分,約等於6呎3吋,(30.48公分乘6呎=183公分,剩下8公分折合為3.2吋),在NBA是屬於「地虎」組的。又如籃球之神喬登,記得身高似是203公分,折合英美制約略為6呎8吋,是NBA裡介於天龍和地虎間的中等高度而已,他之所以能成為籃球之神,除高超的神乎其技外,還有牛頓所發現的萬有引力對他客氣三分有關。而中國「移動長城」姚明,身高達229公分,換算英制則為7呎6吋,好不嚇人。

  上列所舉長度之例,就足以說明十進位標準制度與英美制的差異和扞格之複雜性。在長度方面如此,在重量和容量以及其他較少用但存在的五花八門的單位,亦是如此。所幸的是,除了度量衡有標準制和英美制的大不同外,其餘「數」的單位絕大部分採十進位標準制,否則就要天下大亂了。
  就一個閱聽人的立場而言,在標準制與英美制度量衡間近乎「折磨」的折合比例中,很少人可很迅速和接近正確的轉換,有時候甚至陷於「鴨子聽雷」的困境。在整數的「呎」還好,大約乘以台尺的33公分,即可得到概數,但如加上「吋」,就複雜多了。所以,筆者的建議是希望撰寫或轉播體育新聞的記者,能以同理心來給閱聽人多做一些「小服務」,那就是準備一份對照表,當撰寫到英美制度量衡時,能夠順便轉換成國人熟悉的標準制數字,供大家立即有具體清晰的印象,如此就會令閱聽人「足感心」啦!
  此外,也常看到公噸和公斤換算不當或筆誤,差個一千倍或一萬倍,例如近日有報導秀珍菇的栽培,寫成台灣「每年需一點六公噸的木屑」,一看就知道是筆誤,看到後來證實正確數字是一萬六千公噸,差了一萬倍;還有,未能與時俱進的不當形容,謂五、六十歲的「老翁」,真教這個1950年代出生的「老翁」很生氣和悲傷。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曾風靡台灣各地的「金光閃閃、瑞氣萬條」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的「怪老子」的特徵:「功夫學得越多,忘得越多」,最後功夫剩下沒半步。會不會是得了老人痴呆症或阿茲海默症?或返老還童返得太過分了,變成嬰兒?像筆者有關於一些文詞的應用,讀多了反而不知道那個才是正確或錯誤或通用或可以各自存在運用?在下列就混合述寫一些詞語,讓諸君動動腦筋去判別,聽說有如「老翁」打麻將,可以避免老人痴呆症的提早到來:
-底限、底線;凟職、瀆職
-照表抄課、照表操課
-家具、家俱、家俬、家私
-優惠券、優惠卷;珈啡、咖啡;編篡、編纂;涂、凃
-橫柴「夯」入灶(台語)、很夯(華語)
-仨、三人;買單、埋單;裨益、埤益
-浬、海里、海浬、哩、英里、英哩;呎、英尺、英呎
-阿嬤(華語)、阿媽(台語);阿祖(台語)不等於祖父、祖母(華語)。
-大伯(婦女對夫兄-之稱)音ㄅㄞˇ、伯父(父之兄)音ㄅㄛˊ、春秋五伯(同霸)音ㄅㄚˋ
窰、窯;燈、灯;竈、灶;臙、胭

-蹧蹋、糟蹋;刃、刄;峰、峯;坤、堃
-坦克車、戰車、裝甲車
-冦、寇;廚、廚、厨;厠所、廁所
-决、冲、况、冷、凔、凈、凄、凉、减;決、沖、況、泠、滄、淨、淒、涼、減
-姐、姊、女兄
-大官、大家(台語);公公、婆婆(華語)
-烏魯木齊(華語、台語)
-癌的華語發音ㄧㄢˊ、ㄧㄞˊ?
-茅廁、廁身之華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