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80分鐘

三、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同屬於亞洲地區,大陸、日本與韓國是我們最熟悉的國家,因為新聞報導、電視劇、電影、流行文化事業…等,讓我們就算沒有去過這3個地方,也能略知與其國家有關的重要社會文化、環境與人民素質。媒體可謂增廣大家的見聞,但濃縮又偏頗的報導、刻意形塑的文化,也會影響我們對這些國家的看法,尤其是近日的保釣運動延伸的話題、智慧型手機評比…等新聞,都不免可以看見媒體在報導時如何引導閱聽人對不同文化產生觀感。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遊戲與分享、討論讓學生:

(1)檢視自己對陸日韓這些國家的看法及其影響因素
(2)比較媒體中的陸日韓與自己真實瞭解中的差異
(3)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國際視野不受限於媒體再現的方法

六、主題:媒體教我的陸日韓印象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本教案無特定新聞與文本,教師可視教學需求,尋找適合的內容。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教學PPT下載

1.大張海報紙與麥克筆
2.請學生於課前各對3個國家提出1個印象,完成3個句子:我覺得____的人都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
參考文章:哈韓?反韓?台灣人眼中的韓國、哈韓、反韓 首先要知韓、大陸封閉?台生需打破刻板印象、“台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我們不是媒體塑造的那種人

◎課堂活動

1、媒體的限制就是世界的界線,請學生定義這句話,並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認同程度。
2、老師提問幾個問題讓學生投票,並記錄下票數,讓同學之間可以彼此瞭解大家對同一件事的認知狀況,問題包括:

(1)我認為我們對別的國家的印象多是從媒體上學來的
(2)我認為媒體所提供的國家印象可信度很高
(3)我認為從媒體上得知的國家印象會影響我在現實生活中對這些國家的印象
(4)除了媒體有提過的國家之外,我幾乎不認識其他國家

3、呈上,請各問題中持反對意見的學生表達反對原因。這個投票與表達意見的內涵呼應的即是「媒體的限制就是世界的界線」這句話。
4、依照班級人數,將學生平均分成三組,各組分別代表大陸、日本與韓國。
5、分組腦力激盪在海報紙上點列出對該國家的印象,想法越多越好。
6、各組討論完後,將記錄好的海報紙張貼於台前,並請各組分享列出來的印象內容。
7、分享完後,老師與全班學生共同一起檢視並圈選出哪些是因為媒體的再現或報導所賦予我們的印象,從圈選結果來看哪個國家的印象最多,請學生思考這樣的結果與個人的媒體使用行為有無關連,例如因為多只是接觸某一類的戲劇;或思考除了是自己的媒體使用行為之外,媒體在再現或報導時有無刻意強化某種印象。
8、延續著海報上記錄的印象,分享與討論自己的真實經驗:

(1)你去過這3個國家旅行或接觸過當地的人嗎?他們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2)回想自己第一次實際接觸前,原先的印象如何影響你(例如聽說扒手很多,所以特別提心吊膽)
(3)有無哪些顛覆印象的特別經驗?給你的啟發或衝擊是什麼?有無影響你對媒體的看法?

9、根據大家分享的真實經驗,共同比對海報上的紀錄,用不同顏色的筆再從媒體賦予的印象中分成真實印象(媒體這樣呈現而實際經驗也是如此)與刻板印象(媒體這樣呈現但實際經驗並非如此),教師要特別留意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其判斷與選擇的依據,瞭解自己如何思考是重要的。
10、請學生分享在課前所完成的3個句子:我覺得____的人都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在這3個句子後,各再加上如何破除印象的方法,變成:我覺得____的人都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
11、總結大家提出的方法,提醒學生多聽、多看、多想,有助於幫助自己的國際視野不受限於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