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影像的想像(設計者:賴慧玲 /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童

三、活動所需材料:照片數張(一般照片或電子檔皆可)、2本孩子沒讀過的繪本(盡量找作者繪者同一人。)、空白紙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文字之於閱聽者來說充滿了想像的空間,同樣的字字句句在每個人腦海中形成的畫面卻都不同,但影像卻直接的給予我們訊息,讓我們有具體而明確的參考依據,例如「一朵花」,每個人所想到的顏色、品種、樣態都不同,但如果是一張照片或圖片,一朵花的樣子就是照片或圖片所決定的那樣。此外,我們在媒體中所看到的影像產物都是人為的,一張照片或一段影片,經過刪減、挑選,用部分取代全部,都是訊息產製者來決定讓閱聽眾看見什麼。因此,在影像的世代中,對影像具備獨立思辨的能力更顯重要,本活動希望藉由親子實作,讓孩子瞭解影像如何影響自己的想法,以及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影像。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先讀繪本(沒看過的)給孩子聽,閱讀時先不要讓孩子看見封面與內文,只讓孩子聽故事即可,影像線索均不提供。
2、讀完故事後,請孩子將自己最有印象的故事情節畫下來,畫好後,先請孩子分享自己的繪畫細節,例如為什麼人要畫這樣的表情、服裝、身材…等,分享完後,翻開繪本找出孩子最有印象的故事情節,對照裡頭的圖像內容與自己畫的差異,詢問孩子:你覺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畫?他的畫與故事內容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3、再讀一本繪本,這次讓孩子一起看繪本內容,對照著文字和圖畫一起看,看完後,再次請孩子將最有印象的情節畫下來,畫好後與繪本相互對照,看看孩子的圖畫內容是否受到繪本內容影響。
4、針對兩次聽繪本的經驗,可以請孩子思考以下問題:
(1)有看到影像與沒看到影像對自己在回憶情節時有哪些影響?
(2)在畫下自己有印象的情節時,繪本裡的影像會不會影響你自己想畫的內容?例如畫得跟書裡的一樣。
(3)兩次比較下來,你喜歡有圖可以看還是沒有圖可以看,為什麼?
5、爸媽先將準備好的照片的故事記錄下來,照片玩法可以有2種:
(1)照片故事:爸媽唸出照片的故事,讓孩子找找看覺得哪一張照片,如要增加難度,則可以使用非具體物件的照片,而是較有意境的照片。過程中,即可以讓孩子去感受到每個人都可以為影像內容下定義,但影像最初想傳達的看法通常是作者決定的。
(2)照片拼湊:爸媽將照片根據不同的主體或內容作裁切(類似變成拼圖片),將裁切好的照片丟入盒子內,讓孩子抽取其中一片,請孩子想:你覺得這一小片照片在拍什麼,接著找出剩餘的部分看整張照片,再說明整張照片的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部分與全部的關係,一部份的照片便能代表一個意涵,我們在看媒體時有時候只看見部分的內容,需仔細找出其他被刪減的部分才能綜觀全貌,而且也會發現有時候部分與全部造成的意義是南轅北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