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公民新聞的力量」教案大綱 (教案PPT下載)

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適用對象:高年級以上

四、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5-2 實踐接近使用媒體。

五、主題: 看見公民新聞的力量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

標題:無米樂 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關懷農業的新動力

日期:2012/10/31

刊登媒體:中國時報

新聞連結

  汪文豪:許多人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只有「受害者」與「很可憐」的角度,但事實上,那背後存在很大的結構問題。

  農業在不同時代有不同風貌,因應潮流變化,台灣有不少新力量加入今日農村,其中「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網站,自己報導新聞、結合農業社群,也成為農產品產銷平台。這股由第四權、社運、通路跨界合作的新興土地關懷,上線一年多來,對瘦肉精、營養午餐等議題的追蹤,引起了社群媒體討論、主流媒體跟進,及廠商官方決策改變。

  「上下游」是由馮小非、汪文豪、莊惠宜、蕭名宏、蔣慧仙、楊偉林,結合媒體、農耕、產製、網科、工藝等專業創辦。在第一線採訪的汪文豪說,「許多人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只有『受害者』與『很可憐』的角度,但事實上,那背後存在很大的結構問題。」

關注農業結構問題

  他舉例,如上下游出手後,使台南市訂立「學校午餐自治條例」的營養午餐議題,一般媒體只著重弊案或食物中毒報導,但關鍵在食農教育和對小朋友的食育教育;又例如,新竹竹東稻農莊正燈贏得了米界奧斯卡「十大經典好米」,可是「他那麼用心,每次開發工業區要徵收農地,第一個就想到他。」

  「到底是怎麼回事?」馮小非從推動南投中寮「溪底遙」無毒農作開始,到參與九二一重建工作擔任「小地方新聞網」主編,至八八風災後成立「莫拉克新聞網」,一路挺進農業現場,她說,「我們畢竟是媒體出身,對真相有種執迷,想把真相告訴大家,當瞭解了事實是怎麼回事、世界是怎麼回事、國家與市場是怎麼運作,才能對農村不是只有『很可憐』的理解。」

  有探討台灣農業為何變如此的根本動能,「上下游新聞市集」在二○一一年九月開站,馮小非說,「我們有兩個強烈的企圖心,一是想對農業貢獻;二是要以獨立、專業媒體定位自己。」但之前做「小地方新聞網」給馮小非很大的啟示,只要支持者收手,「好東西大家就看不到了」,因此News&Market一開始就打定「自給自足」方向。

  用成本低的網站辦媒體是「自給自足」的方式一,讓網站變成真的農業「市集」是另個突圍方法。馮小非說,「我們對特別有感覺的議題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與販售。」

專業獨立不收廣告

  馮小非指,例如竹東阿燈得了「十大經典好米」,還比一些噴農藥的米便宜,「沒有賣不出去的道理吧,但他的米真的賣不完,我們非常訝異。」於是上下游幫忙賣米,「現在一個月賣七、八百公斤。」馮小非說,我們真得想實際幫到農民,另一方面也打定主意,「不收業配、不收廣告、不接政府單位的案子,不向現實妥協地活下去。」

  靠著賣好農產品支撐營運,同時也省錢節流。馮小非指,他們預估,網站所需經費「一年兩百萬就夠了。」於是,跑到台中找了間一個月只要五千塊租金的辦公室;辦公室堆了一堆農產品,「米啊、小麥粉自己搬」;要知道包裝成本多少,工作人員在一個小時內自己拚命裝芒果青果乾算人力成本,馮小非說,「畢竟理想的純淨度,完全有賴於你對現實的掌握度。」

  馮小非講得更明白的是,「一開始就沒寄望靠募款維持運作」。上下游雖設立了「共同發起人」募款,去年一次收一千,今年改為三百,但「那只支撐不到十分之一的營運成本」,且設共同發起人的目的,「主要是與大眾進行互動,呼應業配的嚴重性,盼大家一起分攤營運成本。」

公民力量回響廣大

  上下游結合「新聞」和「市集」運作一年,以「讓農業被瞭解」、「用真相而非使用行銷語言說服買農產品」受到注目。馮小非說,有的媽媽因為看了兩篇營養午餐的文章就加入,還有人問,「共同發起人一次繳三百塊會不會太少,可以一次繳五年嗎?」汪文豪表示,原本在想「讀者在哪裡,後來發現,在乎這個事情的人很多。」

  「最棒的是,來的人什麼背景都有。」馮小非說,上下游有回響,整件事讓她看到,「不是只有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公民的力量。」她指,「更有感覺的是,獨立媒體和主流媒體『逐漸合作』,主流媒體會跟我們的新聞,還會註明新聞來源。」馮小非說,一路下來,新聞幫忙了農業,農業生產支持新聞的獨立自主,「互相幫忙的感覺真是滿棒的。」

七、教案設計概念:

隨著媒體使用技術的親民和公民意識的高漲,公民新聞媒體日益受到重視,藉由這則「無米樂 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關懷農業的新動力」新聞,讓學生認識何謂「公民新聞」,並了解其營運使命和影響力,並透過個案的介紹,令學生了解公民新聞的力量和實踐力,希冀導引出學生實踐公民話語權的使命與潛能。

八、教學目標:

1、認識台灣的公民新聞媒體
2、了解「公民新聞」和其使命與影響力。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1、可上網亦可投影之電化設備。
   2、將學生分為四組,且每組至少可操作一台電腦,以利課程進行。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

1、藉由投影片中公民新聞媒體的網站或LOGO截圖,請問學生是否接觸過這些媒體?又,是在什麼機會下接觸這些媒體的?並請學生猜猜看這些媒體有什麼共通的特性?
2、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瀏覽這些公民新聞媒體的網站,請各組派代表發言,說說看這些媒體的報導內容與主流媒體(新聞台或四大報業)有什麼不一樣?。
3、這些媒體因為報導的方向和撰稿者有別於一般主流媒體(關於公民新聞的定義),被冠以一種名稱,請學生猜猜看是什麼?(公民新聞媒體)。

二、發展活動

1、教師可選擇幾個剛剛在投影片出現的公民新聞媒體網站,透過約略的瀏覽,讓學生了解該媒體的定位,並可預告學生,今天的課程中會介紹其中的一個公民新聞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2、請學生詳讀「無米樂 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關懷農業的新動力」之新聞。

新聞閱畢,請學生回答與新聞相關的問題。

①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媒體定位聚焦於哪個產業?(農業)
②除了報導農業新聞,這個公民新聞媒體還做些什麼事?(形成農業社群,也成為農產品產銷平台)
③根據報導,上下游新聞市集報導的議題中,哪些引起主流媒體和政府的關注?(瘦肉精、營養午餐)
④上下游新聞市集促 食農教育和對小朋友的食育教育)
⑤馮小非從「小地方新聞網」到「莫拉克新聞網」再到「上下游新聞市集」所堅持的新聞理念是什麼?(把真相告訴大家)
⑥最初成立這個公民媒體的企圖心是什麼?(一是想對農業貢獻;二是要以獨立、專業媒體定位自己)
⑦上下游新聞市集的營運經費從何而來?(賣好農產品、共同發起人募款)
⑧從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公民新聞和主流媒體形成怎樣的互動模式?(兩類媒體『逐漸合作』,主流媒體會跟公民媒體的新聞,還會註明新聞來源)
⑨從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運作中,新聞和農業形成怎樣的關係?(新聞幫忙了農業,農業生產支持新聞的獨立自主)

3、教師請問學生,上下游新聞市集促使營養午餐的報導方向從既定框架的弊案和食物中毒報導,轉變成為對於學生的食物與農業教育,這樣改變有什麼好處?可能為農業這個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4、教師可以網站中農業休耕基因改造有機農耕自然農法堆肥教育校園午餐安全性等議題之報導,做為上題討論之補充。
5、報導中提到,上下游新聞市集的營運理念是:「不收業配、不收廣告、不接政府單位的案子」,這樣的堅持與一般的商業媒體有什麼不同?(教師可補充在商業媒體中媒體、廣告主和閱聽人的三角利益關係,以之與獨立媒體形成對比),再者,對於此媒體的報導方向和新聞撰寫角度帶來什麼影響?對於閱聽人來說,又帶來怎樣的新視野?
6、從網站中,我們可以發現,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報導來自不同的作者,而這些作者幾乎都是不支付薪水且自動自發分享的公民新聞記者,這樣的撰稿模式對於網站的內容有什麼影響,並請問學生喜歡這樣的新聞撰稿型態嗎?
7、透過對於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報導以及網站的參觀,請學生說說看,此公民媒體的實踐對於農業或農業執行者甚至是消費者帶來什麼改變,又,這些改變是好還是不好呢?

三、綜合活動

1、請各組選定一個公民新聞媒體(不可重複),利用20分鐘的討論時間上網搜尋資料,了解該媒體的成立宗旨與報導焦點,並自行選定成員們公認此媒體中最值得分享的一則報導,與全班分享。
2、教師針對各組的報導進行補充,強調公民新聞媒體由於不受限於廣告主,因此,更能夠貼近真相或依據閱聽人所需進行報導,反映出另一面的媒介真實;再者,這樣的報導更貼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更容易獲得回響,或是達到有利於公民團體/議題的行銷。透過此堂課,期許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也成為公民新聞的小記者,為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爭取發聲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