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五單元「工作與消費」,第一課「工作與成就」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經濟與生活」,第三課「生產與生活」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一單元「消費與生產」,第二課「產業的分工合作」
五、對應能力指標:
7-3-1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六、主題: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教學PP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媒體報導一】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作者: /撰文/楊紹華 | 今周刊–2012年9月13日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引自)
【媒體報導二】
周刊澳洲屠夫報導消費清大 當事人嚴正抗議 清大經濟系友相挺 作者:鉅亨網記者尹慧中 台北 | 鉅亨網–2012年9月17日
周刊報導「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引發網友熱議,而據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友人轉述當事人於臉書上發言抗議周刊「移花接木」不實報導,同時對標題「消費清大」,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經報導刊出後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困擾,並造成他連續兩日無法上班,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壓力。
清大經濟系校友會則已發文相挺,「給學弟一個讚」;且對年輕人勇闖天涯的精神,獻上祝福及加油。
該受訪當事人友人並轉述5點抗議發言,當事人曾致電今周刊求證,該副總編輯表示,「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但文中只有該清大經濟系校友以其第一人稱去表達,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受訪者強調,僅與該作者通過兩次電話,內容僅僅閒聊澳洲生活起居內容,生活經驗,從未答應接受單人專訪,今周刊此專題內文與事實有嚴重出入。另,該受訪者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不知會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
他也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什麼欠學負債,什麼朋友看醫生看不起回台灣,什麼農場像猶太人集中營,什麼餐廳端盤子被fire,從未發生且子虛烏有的,最扯的是後面種族歧視跟仲介那段,掰到有點扯,我只是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都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的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澳洲人很愛喝酒,路上有些醉漢很喜歡對亞洲人叫囂』結果就變成什麼種族歧視,仲介對女生毛手毛腳。最扯的是瞎掰什麼室友哭哭啼啼哭訴,會不會太扯。並表明,今周刊如果不能給個 滿意的處理方式,將不排除投書到其他媒體澄清。
受訪者強調,整段談話從未與對方談論到學校,僅在受訪談話最後詢問「為什麼清大畢業會想來澳洲打工」這樣的問題,但標題卻十足的「消費清大」,對此,他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引自)
八、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可能產生偏見(news bias)的情況。
2.分析媒體不願呈現完整真相的原因。
3.訓練質疑新聞沒呈現的部分之能力。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影印【媒體報導一】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每位學生一份,上課前一天做為回家作業,請學生先行閱讀。
②影印【媒體報導二】周刊澳洲屠夫報導消費清大 當事人嚴正抗議 清大經濟系友相挺,每位學生一份,上課時再發下。
1.老師在黑板上分別寫下「清大畢業生」、「澳洲」、「屠夫」,請學生發表看到這些名詞時會有什麼聯想(提醒學生先忽略前一天看到的報導,回想在此之前對這三個名詞的印象)。
2.老師在黑板寫下「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請學生發表剛看到這則新聞標題、還沒閱讀報導內容時,對這篇報導的預期。
3.老師提問以下問題,協助學生掌握【媒體報導一】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的報導內容重點:
①這篇報導的主要內容是用第三人稱的觀點報導,還是用第一人稱的立場敘述?(第一人稱,第二段以後都是他的告白)
②這篇報導是幾位受訪者的經歷?(一位)
③報導中的主角畢業於哪所大學、什麼科系?(清華大學經濟系)
④他為什麼去澳洲?(他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還背負三十幾萬元的學貸,到澳洲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
⑤他到了澳洲從事過哪些工作?(在餐廳端盤子、當農場臨時工)
⑥後來讓他長期穩定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在屠宰牛、羊的工廠負責將宰殺後的牛、羊剝皮)
⑦他如何規劃在澳洲的打工?(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
⑧到澳洲打工的台灣人必經的修煉是什麼?請舉報導中的例子說明。(接受歧視,例如:被毛手毛腳、被惡意積欠薪水、被圍毆、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⑨過去你對去澳洲打工旅遊的印象是什麼?
⑩讀完這篇報導你有什麼感想?
4.老師發下【媒體報導二】周刊澳洲屠夫報導消費清大 當事人嚴正抗議 清大經濟系友相挺,指導學生根據以下問題瞭解報導內容重點:
①報導刊出後,對當事人造成什麼影響?(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困擾,並造成他連續兩日無法上班,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壓力)
②後來「今週刊」的副總編輯承認了什麼事?(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
③把多位背包客的經歷合併成一個人的第一人稱告白,這樣可能會造成什麼問題?(讓讀者誤以為去澳洲很容易遇到文中所說的負面情況)
④當事人接受訪問的初衷是什麼?(僅僅是受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
⑤當事人是否真的有經歷過報導中所說受歧視的情況?(他只是跟記者分享看法,報導的內文幾乎完全瞎掰)
⑥當事人認為這篇報導的標題有什麼問題?(消費清大)
5.引導討論:說說看,你覺得「今週刊」為什麼要做當事人所指控的這些事?
6.老師說明:媒體在報導事件時,可能會發生以下的情況—-
①只根據部分事實,其他部分捏造。
②將幾個人的意見整併成某個單一個人的看法。
③把受訪者的發言內容斷章取義,只強調媒體想呈現的部分。
④以少部分的事實,去擴大解釋為全部的情況,以偏蓋全。
媒體通常會這麼做的原因在於—-
①節省查證事實的時間、心力,並且取得報導先機。
②刻意渲染衝突性,希望吸引觀眾、讀者,增加收視率、閱報率。
③維護本身支持的特定立場或增加利益,例如政治立場、公司收益。
7.案例討論:
【案例一】鬍鬚張滷肉飯一碗68元 比便當還貴
今年9月,「鬍鬚張滷肉飯」調漲價格,大碗滷肉飯調漲為一碗68元,被作家劉克襄發文抨擊,媒體也批評比一個有其他菜色的50元便當還貴,已經失去滷肉飯這項小吃原本應該平易近人的本質。
★想想看,這則新聞給你什麼感覺?
★你覺得新聞可能沒告訴我們什麼事?
說明:一碗滷肉飯要價68元的確很貴,但實際上的價格只漲了4元,從64元漲到68元,這是很多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刻意忽略不提的。因為只看到68元的價格的確會很驚人,可是如果也一併呈現調漲前的價格,那麼只漲4元的幅度就會大大減弱68元的震撼度。
【案例二】東海教授狀告小六生 全班轉班只剩女兒一人
東海大學尤姓助理教授的女兒在學校長期受到四位同學霸凌,於是她一狀告上台中地方法院,要求損害賠償,導致全班同學因為害怕也可能被告,幾乎全部轉班,只剩女兒一人。
★想想看,這則新聞給你什麼感覺?
★你覺得新聞可能沒告訴我們什麼事?
說明: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企圖將事件呈現為又一件「家長過渡保護自己小孩」的例子,並沒有很完整的敘述來龍去脈,再加上媽媽在大學任教的身份,更增加了這則新聞的煽動性。實際上,媽媽先前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體制內依照正常管道申訴,一直無法解決才出此下策,而且僅是象徵性的求償1元,最後其他同學也沒有一個轉走,轉走的是他女兒。
8.總結說明:
媒體在報導新聞時可能在有意或無意間產生了偏差(news bias),觀眾、讀者其實很難對內容一一進行求證。因此要培養質疑媒體報導內容的態度,不可盡信媒體。對於與自己有關或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則可以進一步藉由蒐集多方不同的媒體報導、網路資訊、個人評論,並且在事發當下過後持續追蹤相關訊息及報導,才能避免媒體為求搶得報導先機而沒有善盡查證責任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