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接著,再請學生操作電腦,打開第47則參考新聞的網頁,運用5W1H來認識新聞事件。提醒學生,注意新聞報導中的Who等不同角度的觀點、各報導中所出現的角度有多少、報導的重心是哪一種角度的觀點,及各觀點的深入程度(對於“Why”及“How”的解析)(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6.          請各組派代表報告該組的新聞解析結果,同樣由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所提出的各種不同角度與觀點,並圈出報導的重心。並詢問學生:(5分鐘)

(1)       13則參考新聞,及第47則參考新聞有哪些不同?(提醒學生比較報導角度的廣度、報導的重心、報導的深度)

(2)       在本階段,是否更瞭解該事件的始末?

7.          回想剛剛看的新聞內容,及看看黑板上的記錄,抽點學生發表想法:(5分鐘)

(1)       於本階段的新聞解讀,是否更能判斷該不該移樹?開發工程及保護老樹各自的好與壞?是否支持爬上樹護樹的志工?

(2)       13則參考新聞,及第47則參考新聞分別來自哪些媒體?(由老師引導,第13則分別來自平面與電子的大眾媒體,第47則是網路媒體)

(3)       不同媒體的新聞,對新聞報導是否有不同的限制? 會有哪些限制?

(4)       平常看網路新聞嗎?比較閱讀網路新聞與平面或電子媒體新聞的不同。

8.          引導學生思考:

(1)       平面與電子的大眾新聞媒體,由於報導篇幅較網路新聞有限,因此報導內容較少、廣度與深度均受限,僅能讓人概括性的瞭解新聞事件;網路新聞媒體則有較多的新聞篇幅,加上網路「超連結」、「多媒體」的特性,可以在閱讀之中簡便地延伸閱讀,較為全盤、深入地獲取更多關於該事件的資訊。

(2)       平面與電子的大眾新聞媒體在報導的取材上,多半為能吸引「收視率」、「閱報率」及兼顧大眾品味,選用較為衝突、聳動的報導方式(無論在選擇聚焦的觀點上,或標題與內文撰寫上);網路新聞則不需考量「收視率」,且有較多的「小眾媒體」,允許較多深度關心事件的空間。

(3)       上面兩點,是新聞媒體本身特性所帶來的限制,也是新聞編採過程受到新聞組織而對新聞內容呈現的影響。平面或電子的新聞媒體、或網路新聞或甚至小眾媒體(如苦勞網)各有利弊,而對於主動的閱聽人而言,則需多元的攝取相關資訊,在對事件有更全面瞭解的前提下,形成較正確的判斷,而不受偏頗的觀點影響。

9.          詢問學生:

(1)       「江翠護樹事件」的新聞報導,對該事件是否有利?利益為何?

(2)       如果是自己生活的社區、自己的學校發生同樣的事件,是否希望新聞媒體來報導?

10.          由老師指定一道與學生校園生活相關的辯論題,將全班分成3組,一組為正方、一組為反方、一組為辯論會新聞組,於下次上課進行辯論會。於下次上課前需做以下準備,以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1)       在校園內,找到支持自己的師生,訪問其對該議題的看法,瞭解支持的原因、反對另一方的原因。例如,正方找到支持正方看法的師生,瞭解支持正方的原因、反對反方的原因。

(2)       整合所有訪談獲得的資料。

(3)       也可攜帶影像紀錄設備,將辯論題的主要事件、支持方的觀點記錄下來。例如,若主題為學校的空地利用,則可用攝影機記錄下目前空地利用的狀況,支持方表達支持的原因。記錄下的影像,作為辯論會上的輔助辯論的利器,也可作為校報之素材。

辯論會進行時,由新聞組負責記錄各方觀點(新聞組內部亦需詳細分工,包括小記者數人、攝影一人、編輯一人),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