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讓畫動起來 (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各年級。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
1、電腦設備、喜歡的動畫片段、照相機、photoscape軟體、繪畫用的筆、紙卡或紙板、繩子、筷子、書或空白筆記本、兩腳釘…等
2、參考資源:聲動世界、維基百科:動畫、維基百科:動畫術語-製作職位名稱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卡通、動畫是孩子們很喜歡的一種文類。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市場需求,有些動畫常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看的。然而動畫的演進為何、動畫製作又有哪些問題和我們息息相關…希望藉由此活動,讓孩子瞭解動畫的演進與製作,此外,因為動畫製作費時費錢,因此我們每個人的消費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一環,最後讓孩子嘗試利用簡單的素材自己動手做做看,享受讓畫動起來的樂趣。
五、活動說明:
1、與孩子共同觀賞喜歡的動畫片段3-5分鐘。
2、請孩子定義一下「動畫」的意思,並且試想動畫是怎麼做出來的。
3、爸爸媽媽利用網路資源聲動世界、維基百科:動畫讓孩子認識動畫的意思與歷史演進。
動畫:是指由許多幀靜止的畫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張)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象產生錯覺,而誤以為畫面活動的作品。為了得到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之間都會有細微的改變。
動畫的演進:參考聲動世界。
4、再觀看一次喜歡的動畫片段3-5分鐘,由動畫定義與演進的內容,讓孩子思考與換算一下3-5分鐘的動畫,大概會是幾張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答案約為60秒×5分×1秒16張=4800張,由此可知一部時間長達1-2小時的動畫,需繪製非常多張的靜止畫面,因此在製作上是相當費時費工的。
5、請孩子想一下,一部動畫的製作可能需要哪些工作人員的合作,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我們身為消費者與動畫又產生了怎樣的連結關係?
(1)一套動畫由多個不同部門合共約150人合力製作而成。而這些職位都有一個特定名字(詳見維基百科:動畫術語-製作職位名稱)
(2)因為繁雜的製作過程與龐大的人力,最大的問題即是製作經費。
(3)消費者顧名思義就是消費這些動畫,我們受廣告吸引而去看這些動畫,看完動畫後又可能消費週邊產品,例如食品、玩具、精品…等。
6、大致對動畫的演進與製作有基本的瞭解後,可以從聲動世界的參考資源中挑選1-2個早期製作動畫的方式,利用素材自己做做看。例如:(可上youtube網站輸入關鍵字,即可看到別人製作的作品)
(1)魔術畫片:在圓形紙片的正反面分別畫上最後要呈現的結果,並在紙片兩端穿上繩索或是固定在筷子上,例如:一面是鳥籠,一面是鳥;或一面是魚,一面是魚缸,拉動繩索或快速搓動筷子時,旋轉起來的紙片就會因為視覺暫留而產生鳥在鳥籠、魚在魚缸裡的效果。
(2)手翻書:在書本或空白筆記本的固定一個角落,畫上具有漸變與連續性的分解動作,例如狗在奔跑、人跳舞…等,畫好後,快速翻動書角,畫好的動作就會真的動起來。
7、另一種簡單製作動畫的方式,即是利用相機的連拍功能,拍下數張有連續動作的照片,再利用photoscape軟體,將照片做成動畫檔。(可參考超簡單之動畫怎麼做)
※動畫製作體驗後,如果孩子還有興趣,則可以導入企劃的概念,將動畫做得更有故事性、時間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