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以上

四、    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五、    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現代的孩子打從呱呱墜地,就生活在被媒體與科技包圍的生活中。然而科技裝置推陳出新,應用範圍與技術不斷發展,讓人幾乎隨時隨地又無時無刻都離不開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型態,也帶來社會關係的轉變,而各家大廠也不斷的在發表新產品時,利用新聞或廣告訴消費者「這是你我皆需要的聰明生活」,一不留意,我們就會忘記這一切都是不自然的。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反思個人的媒體科技使用習慣,觀看與分析科技裝置相關廣告內容,學生能:

(1)檢視自己的科技裝置生活與使用習慣
(2)分析科技裝置商品廣告的內容

六、    主題:「聰明」的科技生活( ptt下載)

七、    新聞來源及文本:研究:科技裝置 讓人分心、變笨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8日電】

一般認為使用科技裝置越多的人越聰明,但兩項新的研究顯示,科技裝置可能讓人越來越笨。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受到科技裝置干擾而分心的人,標準認知測驗的分數會降低20%。另一項研究顯示,一些學生即使身處最理想的環境,都無法專心做功課超過兩分鐘,而不分心使用社交媒體或寫電郵。
國家廣播公司報導說,現代生活很容易受到各種干擾,日夜都充滿發出各種聲響、吸引注意的電子裝置,打斷手上的工作,並影響生產力。

爾灣加州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一般辦公室人員只能持續工作11分鐘,工作就會被打斷。由科技推動的一心數用更加嚴重,讓人忙著用電郵、簡訊、社交媒體等各種方式處理日常雜務。

腦部研究人員說,許多人所謂的一心多用,其實是在不同事務之間快速轉換,讓腦子迅速處理一件事,然後跳到別的事情。但是,任何轉換都得付出代價,而這方面的「轉換成本」,就是讓頭腦轉換焦點的時間。

許多人高估自己一心多用的能力,很多學生喜歡一邊聽課,一邊發簡訊。腦部專家安妮‧保羅(Annie Paul)警告說,這種學習方式會導致對課程理解不完整、較膚淺和較無彈性。

她說,同時做幾件事必須花更多時間,而且腦部不斷轉換注意焦點很容易疲倦,導致腦筋遲鈍。更重要的是,一些研究顯示,在分心時學到的知識,經常很快就忘記。

因此,專家擔心數位科技造成的鴻溝,不在於買不買得起科技裝置,而是有沒有能力抗拒科技不斷讓人分心的影響。研究推論顯示,有這種能力的人更可能成功。

保羅說:「有人認為一心多用只是現代生活方式,應致力於加強這種能力。但是,腦部注意力有根本的生理限制。」 

八、    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自行尋找3C產品類的廣告:例如手機、PAD、電腦…等
2.延伸閱讀文章:謝謝你,我的智慧還夠用(李律鋒著,引自facebook)
3.請學生上課當天帶自己擁有的科技裝置到學校

◎課堂活動

1.先請學生討論科技裝置的意涵:
(1)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歸類為科技裝置?為什麼?
(2)這些科技裝置中你擁有哪些?為你帶來了生活中的哪些便與變?
(3)試著將這些裝置全寫在空白紙上,並說明在什麼時間會使用這些裝置?
(4)檢視一下是否常在分心或多工(同時在做其他事)的狀態下使用這些裝置?用同一個裝置同時使用其他用途也算是多工或分心的一種,例如:打開電腦做報告,但同時開啟臉書或其他網頁,邊做邊玩…等。

2.發下閱讀並重點討論新聞文本「研究:科技裝置 讓人分心、變笨」:
(1)新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新聞中提到哪些人?
(3)針對新聞內容你的想法是什麼?對照你的生活,你認同嗎?為什麼?

3.綜合上述討論,教師可提醒學生去發現與檢視自己的科技使用習慣是否如新聞中所言,呈現分心與多工的狀態,也許自己並不覺得對於生活或學習有產生哪些不便,但也許試著只專心做一件事,而完全不碰觸科技裝置,就可以感受當中的差異。此外,現在很多科技產品都像是智慧的代名詞,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科技本身並不智慧,使用科技也不會增進我們的智能與豐富我們的知識,充其量,只是累積了我們的使用經驗罷了。

4.在相同的情境與地點中,讓學生利用自己帶來的科技裝置進行自我測試。例如請學生將自己的科技裝置放在書包、置物櫃或抽屜等處,老師請每個人都要看完一本書或寫完功課,全班一起計時開始,過程中如使用或想使用自己的科技裝置即舉手讓老師知道,直到最後一個人舉手,測試時間即停止。結束後,全班一起來看看自己的專注時間能維持多久。(這個活動重點不在批判學生的專注力程度,而是讓學生實際去感受自己的專注狀況是否無形中受科技裝置所牽絆)

5.利用自己的科技裝置來做介紹,請學生舉例說明一下自己得知科技裝置的管道,像是親友介紹、電視廣告,使用前你對該科
技裝置的認知與期待,印象從何而來?使用後,原本所期待與認知的功能有什麼不同嗎?

6.觀看與討論教師準備的3C產品類廣告:
(1)廣告重點是什麼?因為廣告,這個產品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2)你覺得廣告中所使用的角色形象、場景,與產品本身有什麼關連,為什麼廣告要這樣呈現?
(3)如果你家中已擁有該樣產品,你們的使用狀態與廣告呈現的差距有多少?如果你家尚未擁有該樣產品,廣告呈現的方式會讓你覺得你想要,還是你需要?

7.最後,提醒學生不管觀看什麼廣告,除了跟著廣告給你的訊息之外,也要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廣告要這樣呈現?什麼是廣告沒有告訴你的?如果換個內容形式,這個產品還會吸引你嗎?

延伸閱讀文章:謝謝你,我的智慧還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