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我的媒體我的事     (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空白紙、不同顏色的彩色筆數支、電腦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約莫1997年,blog一詞的出現後,直至今日,隨著各種介面的不斷推陳出新,各種媒體的混合搭配,讓多數人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媒體空間,像是各種部落格、facebook,在這些空間裡,多數人在做的事都是分享,分享照片、分享事情分享範圍無遠弗屆,而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搭配著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式,例如Line…等,也同樣具有將自己的狀態隨時上傳的功能。這樣以個人為主的傳播方式改變了人的生活,也改變了社會關係,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親子間的討論與實作,來思考什麼樣的訊息與分享內容才適合放在網路上,進一步檢視自己背後的目的,進而遵守網路禮儀與保護個人訊息。

五、活動說明

1、爸媽與孩子先一起針對「我有事想分享,可以用什麼方法」這個問題進行腦力激盪,答案無標準,越多越好,例如:打電話、傳簡訊、寫信給朋友、見面聊天、寫網誌、留言板、上傳FB…等。

2、一起看激盪結果,並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筆圈記,分別標示出:(1)爸媽的方法、(2)孩子的方法,與(3)爸媽和孩子都用的方法。藉由這個結果的標示,可以看出因為年代與慣用媒體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樣的傳播方式,爸媽與孩子還可以互相分享哪些方法是自己最常用的,以及為什麼有些方法是自己不會用的。

3、檢視上述的方法,哪些是屬於一對一的傳播方式?例如:見面聊天、打電話、寫信;哪些是屬於一對多的?例如寫網誌、留言板、上傳FB…等。

4、父母與孩子一起回想在自己的經驗中:

1)哪些事件會選擇與部分特定人員分享?哪些事件會 選擇公開分享?為什麼?

2)爸媽與孩子分別在空白紙上寫下自己認為適合與不適合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寫完後互相給對方看結果。答案沒有對錯與好壞,但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填寫內容,如發現有違社會道德與規範的部分,適時進行價值澄清。

3)自己分享狀態、心情、事件的頻率為何?為什麼?(例如:一天一PO、隨時隨地、有大事件才PO、不快樂才PO…等)

4)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大家分享的用意是什麼?(純分享、獲得認同、觀察別人反應等)

5)在網路上與他人分享生活與事件的經驗中,有無特別難忘的?

6)有些人從不使用這些媒介來讓別人追蹤與關注他的生活,你覺得為什麼?

5、爸媽與孩子互相交換最近自己分享在網路上的3-5則事件,並用自己的方法為這3-5則事件進行分類。(考量個別家庭經驗,如進行這件事是困難的,則可以與孩子一起來分析別人分享的事件是屬於哪一類的事,並思考當中的適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