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也會犯錯」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約5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中社會、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五、主題說明: (PTT下載)
新聞搶時效,為能在第一時間報導,有時會因查證不及而出錯;而如今的台灣大眾新聞媒體,經常擔心「獨漏」,因此一家報導後其他媒體也跟進,導致烏龍新聞竟家家都有。加上,如今網路消息擴散簡便、速度之快且廣,則若一則新聞有誤,而閱聽人亦不察,謠言將更迅速地蔓延,造成廣大民眾對新聞事件認知的誤導與扭曲,進而影響對重大議題的關心與決策之錯誤。
事實上,現今網路媒體如此發達,除了大眾媒體之外,也有許多小眾媒體,來自於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透過網路發聲,也發揮了資訊監督與守望社會的功能。只要閱聽人善用各種媒體,就能夠接收到最接近真實、正確的消息。
本活動即讓學生從檢視一篇新聞開始,繼而看看網友、專業網站從其他觀點對於該則新聞的解讀,從中發現「盡信新聞,不如無新聞」的觀念,體悟到瞭解新聞事件必須多方閱讀及思考,以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不被新聞牽著鼻子走;甚至知道網路公民的責任與權力,掌握自己的發聲權,面對可疑的資訊時,能以自己的專長為基礎勇於提出質疑,成為有智識的主動閱聽人。
六、參考資料:
1.〈暖化哀歌…挪威發現餓死北極熊〉,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3年8月8日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82583.shtml
|
挪威專家發現一頭餓死的北極熊,只剩皮包骨。 |
氣候變遷去年導致北極的海冰縮減至歷來最低紀錄,迫使動物必須前往他地尋找食物。挪威的史瓦爾巴群島發現一頭瘦到皮包骨、餓死的十六歲公北極熊,專家稱死因是海冰嚴重消融,導致牠無法獵捕海豹充饑死亡。
已研究北極熊近四十年的專家史特林說:「死亡的姿勢說明它是餓倒在地死亡。全身不見半點脂肪,只剩皮包骨。」
四月時,挪威極地中心的科學家在史瓦爾巴的南區替這隻北極熊檢查身體時,牠還十分健康。一連幾年,專家都在南區捕捉到牠,七月卻發現牠陳屍北區,距離正常活動區約兩百五十公里遠。牠可能沿著內陸的峽灣向北走,實際移動距離是兩百五十公里的兩倍或三倍。
北極熊的主食是海豹,須靠海冰方能捕捉獵物,去冬,史瓦爾巴群島的海冰未能正常重新結凍。
美國氣象學會公報六日刊登的「氣候狀態」報告指出,二○一二年是紀錄以來的十大最熱年份之一,排名第八或第九,北極海冰消融數量破紀錄,全球許多地區出現極端氣候意味它將是一種「新常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召集五十二個國家三百八十四名科學家,共同完成這分報告。
報告說,二○一二年的氣溫較一九八一年到二○一○年的均溫高了攝氏○點一四到○點一七度。
去年九月,北極海冰數量消融更創下夏天紀錄的新低,僅剩一百卅二萬平方英里,較二○○七年縮減百分之十七,比一九八○年的最高紀錄縮小百分之五十四。
2.〈我眼中的那条北极熊新闻〉,段煦,科學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8&do=blog&id=716106(網站字體需轉成繁體中文)
或http://chaoglobal.wordpress.com/2013/08/13/bear/(該網站有廣告)
3.〈北極熊餓成“毛毯”?〉,孫靜、卜璋麗報導,北京青年報
http://bjyouth.ynet.com/3.1/1308/17/8211006.html
本報訊 近日,一隻瘦成“毛毯”的北極熊照片,成了自然科學界爭論的焦點。在媒體報導中,這只已死亡的北極熊實為全球氣候變暖、海冰消融的犧牲品,因為無處覓食而活活餓死。
“儘管我也很希望將北極熊之死作為全球變暖的例證,但照片中的這頭確實不是這個情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段煦,在北極科考中曾親眼見到了這頭瘦熊的屍體,但他判斷,年老、疾病更可能是直接原因。
與之相同的是,最早發現這具屍體的北極熊專家伊恩�斯特林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在這頭熊的死因上,某些媒體錯誤解讀了他的原意。
北極熊之死 氣候變暖是元兇?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4月,挪威極地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抓拍到一隻看似體格健壯的雄性北極熊。而7月,再次見到這只北極熊時,卻 看到了它枯瘦如柴的屍體。對此,野生動物專家推測,正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引起海冰層的不斷消退,北極熊難以捕食以致“食不果腹”。
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北極熊屍體平鋪地面如毛毯的照片,近日在網上瘋轉,國內媒體在報導時,也沿用“北極熊被餓死,全球變暖新證據”、“氣候變暖,北極熊餓死”等字眼。
很多網友被照片震撼,有網友感慨“沒想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這麼直觀,保護環境,今天從自己做起。”但也有網友對此存疑:“幾千年前沒溫室效應,幾千年前北極熊不會餓死?”
科普作家段煦當時在北極科考,7月29日他正好經過這頭熊的身邊,並對它進行了近距離的觀察,對細節部位和重點器官進行了影像資料採集。回國後看到網友的評論,他以自己的視角進行了另一番解讀。
科考目擊者眼中的那頭北極熊
“我發現關於這只熊本身的描述部分很少。”段煦回憶,德克薩斯灣有凸字形的海灘,在一顆冰川漂礫的不遠處,就是一座十幾米高的臺地,地上開滿了紫紅色花 朵的無莖蠅子草,老遠就看見,一張大大的“熊皮地毯”鋪在那裡。毛皮幾乎沒有破損,熊掌上還保存著爪甲,本該渾圓的熊屁股軟塌塌地鋪在地上。
但這位科普作家並未感到意外,因為野生動物屍體在野外並不罕見。
“這是頭老年的動物,並且老得吃不動東西了。”段煦發現兩個細節,這頭熊的門齒和犬齒磨損得相當嚴重,爪甲也相當鈍,明顯的老年動物特徵。失去尖牙和利爪的北極熊,無疑不管全球氣候變不變暖,結局終歸只能餓死。
此外,屍體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內部蛋白質和脂肪的部分總是最先腐爛、軟化或乾燥,看起來會更加的瘦或使軀體趨於扁平。屍體上數以萬計的蒼蠅也會很快地把這些“最好吃”的部分先分解掉。
16歲已算高夀 氣候致死說太牽強
在國外媒體的報導中提及,一般來說,野生雄性北極熊的壽命都超過20年,所以這頭16歲的北極熊更像是 “英年早逝”。
不過,段煦強調,在不同地區北極熊的壽命是不同的,這與該地區食物的豐富度有著直接關係。比如在加拿大或者是阿拉斯加,雄性北極熊的確可以活到20歲,但是在斯瓦爾巴這種生活相對艱苦的地方,16歲已經算是“高夀”了,而且這個年紀極易患病死去。
所以他認為,年老導致的無法捕獵和進食,加之患病,可能是導致這頭北極熊死亡的直接原因。“全球氣候變暖理應獲得關注,但照片自己會說話,很可惜,通過觀察,我發現那樣下的結論比較牽強。”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伊恩�斯特林是研究北極熊的專家,也是這具屍體最早發現者。他在接受北青記者郵件採訪時介紹,從屍體躺著的角度來看,這只北極熊是正在行走時跌倒的,然後就死了。
這些資訊,再結合衛星資訊顯示的之前年份冬季和春季極地冰川狀況,讓他覺得可能是饑餓致死。但是在缺乏來自屍體解剖後的可靠證據的情況下,這個結論並不是完全絕對的。
他對某些新聞媒體引用他的話說這只北極熊肯定是死於饑餓,表示“有點失望,儘管並不驚訝”,但強調“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反思
氣候變暖 北極熊生存狀況堪憂
儘管根據一具死熊的屍體就斷定它們過得很糟屬於片面,但在段煦近年來的幾次極地考察中,確實對全球氣候變化有深切的直觀感受。
在發現北極熊屍體的德克薩斯灣凸字形的海灘,原是一處冰川冰舌位置的延伸,但如今在那裡,“連冰渣子都看不到了”。北極熊的生存狀況確實堪憂,海冰對它的影響也是事實,每年極地工作者都有大量的影像資料和記錄來說明這一點。
伊恩�斯特林教授也強調,儘管不能明確地說這只北極熊的死亡是氣候變暖的結果,但是這個悲劇大體上還是和氣候變暖會對北極熊造成的後果的預測是一致的。
國外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氣溫驟升,海水結冰耗時大大延長,動物被迫在陸地上待得更久,這便直接影響了北極熊的個頭大小和繁殖成功率。據估計,現存的北極熊數量約為2萬-2.5萬隻。已知的北極熊有19個品種,其中有8個品種的北極熊數量正不斷減少。
專家呼籲更多公眾關注氣候變化。
供圖/段煦 線索提供/應先生
4.〈「北極熊活活餓死事件」:你看見的可能不是全部〉,泛科學網站
http://pansci.tw/archives/47427
七、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每位學生備空白紙、筆。
3.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時可觀看參考資料。由於上課時需看新聞網站,建議在電腦資訊教室進行,學生可直接操作電腦。
4. 參考資料中的第一則新聞,需印出給學生,每組一份。如無法在電腦教室上課,則參考資料中的第二至四則網站資料,也需印出給學生,每組一份。
5. 由於資訊量多,老師需事先閱讀參考資料中的所有資訊,以利上課時帶領學生進行解讀與討論。
上課
1. 首先,詢問學生是否有聽過烏龍新聞?請學生舉例。老師並簡介本課程主題。
2. 先請學生依5W1H解讀參考資料的第一則新聞:(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3. 分別請兩組學生派代表分享解讀的結果。(4分鐘)
4. 請學生再仔細閱讀該則新聞,請幾位學生回答:(5分鐘)
(1) 認為該新聞的真實度、正確度、可信度如何?
(2) 為何有這樣的判斷?是否曾接收過相關的資訊,以這些曾接收過的知識為基礎?或該則新聞的哪些元素令讀者覺得可以信賴?
(3) 該新聞是否有任何可疑之處?
5. 接著,讓學生看參考資料的第二則、第三則網路文章(可每組各自上網觀看,或閱讀印出的版本)。同樣依5W1H解讀:(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