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我的媒體我的事     (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一份報紙、電視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新聞,應該落實社會公器之責的媒體,應該扮演監督政府與客觀的角色,新聞工作者更應從每天發生的眾多事件中擇選最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來告知民眾。但現在打開新聞、翻開報紙,難以分辨是新聞還是廣告,難以分辨報導的是事實還是意見,也難以分辨這些事件與自己有何干係,好的新聞不多見,更多的是不需要的新聞、簡單的新聞,像連續劇般的新聞。在《好新聞,大家踹共!》一書中,輔大教授陳順孝曾在頒獎典禮中為好新聞下定義「好新聞應該用動人故事 傳播進步知識。動人故事是逆境求生、義抗強權、苦熬出頭、創新突破;進步知識是探討故事背後的問題成因、解決方案、行動策略。這樣的新聞不僅帶來感動、更能促進行動,有助於個人成長、社會革新。」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親子共讀新聞、討論與實作來協助孩子進一步瞭解究竟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新聞,什麼才是好新聞。

五、活動說明

1、爸媽與孩子先一起為「好新聞」與「我們需要的新聞」下定義,並說明原因。例如:我們需要的新聞是跟民生國計有關的、具有正面影響力的新聞。

2、觀看一份報紙或觀看一小時新聞,找找看哪些新聞符合自己定義中的好新聞,計算播放時間或總量所佔比例,例如一小時新聞中只佔10分鐘,或是十則新聞中只有一件。

3、一起評論其他未能符合的新聞是因為什麼因素。

4、爸爸媽媽找一份自己與孩子同年紀那一年的報紙或一篇報導,例如孩子12歲,爸媽就找自己12歲那一年的報紙),看看當時的新聞報導內容與現在的差異有多少,套用好與需要的新聞定義後符合狀況,請孩子想想看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或是根本沒有差別。

5、爸媽可以再利用媒體的公共角色來帶孩子一起認識我們需要的新聞應該符合哪些條件(引用自陳順孝(2011給高中生的「媒體識讀」講義)

1)報導事實:用專業與勇氣針對具有新聞價值、攸關國計民生的事件,如經濟是否衰退、官員是否貪腐,要深入採訪、嚴謹查證、詳實報導,不虛偽造假、嚴格求真。

2)評論曲直:要報導事件的來龍去脈,更要剖析利弊得失、論斷是非曲直,且要根據事實,不能顛倒是非。

3)促進討論:大眾媒體對於爭議性議題,應該詳實呈現各方觀點、深入剖析各種方案,並且邀請各方代表人物對話、論辯,讓公眾在充足資訊的基礎上評估利弊得失、相互討論琢磨。

4)凝聚共識:不同黨派、地區、族群、性別、信仰、對同一個公共政策會有不盡相同的看法和主張,大眾媒體在報導新聞和舉辦論壇時,不僅要指出差異,更要尋求交集,讓不同主張的人藉由理性對話,找出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且能兼顧少數人及弱勢族群權益的方案,從兩極對立走向共存共榮。

5)形成輿論:促進討論、凝聚共識,就能產生輿論的力量,促使當政者正視民意、尊重民意,在施政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6)設定議題:大眾媒體應當謹慎設定議題,避免引發負面效應。

6、與孩子一起利用認識的這些條件再看一次新聞或報紙,找找看符合的新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