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 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五、 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網路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溝通方式,在網路的眾多功能中,社群網路服務更
是多數人常用且不可缺少的一大項,臉書(facebook)就是目前最活躍的線上社群網站之一,可以做為聊天、寄信、收看影音、檔案分享、部落格、討論群組、活動邀請、分享相簿的平台,運用得宜,臉書的力量很大,可以集結公民的力量為社會發聲,但多數人多是只把它做為個人的展演媒體,用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私事,每個人都被臉書上的通知數給制約,關心著誰回應了動態,誰來按了讚,彷彿一天不使用臉書就渾身不對勁,一使用網路就不自主的進入臉書。但也許有一天當臉書不復存在時,生活就會多出更多的時間,原本被替代的事物又會重回生活中,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新聞閱讀與實作分析,學生能:
(一)檢視自己的臉書使用行為
(二)思考並實踐不使用臉書時,可以從事哪些活動
六、 主題:臉書週一晚大當機 全球網友暴走 (PTT下載)
八、 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課前記錄自己的臉書使用行為,包括一週使用頻率與一天使用頻率、使用時間與使用哪些功能…等。
2、請學生試著一整天都不要開啟臉書,並記錄當天生活與心情
3、參考文章:當兒童遇上臉書 識讀網路安全全面防護升級文
◎課堂活動
1、調查並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臉書使用行為:
(1)是否曾經使用過臉書(趁此將學生分成兩組,如果全班都用過則可以分成還在使用中與停用中)
(2)什麼原因開始使用臉書?(朋友介紹、網路、新聞報導…)
(3)使用臉書的頻率?(假日才玩、每天使用、有通知才用…等)
(4)平均一天會使用多久的臉書?
(5)用臉書做哪些事?
(6)身邊親友使用臉書的比例?
(7)你認為自己對臉書的依賴程度為何?臉書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8)請未曾使用臉書與目前已經不使用的學生說明原因
2、教師利用機智問答的方式,來瞭解學生對臉書的認知程度:(出題可參考wikipedia)
(1)臉書是一種社群網站(O)
(2)臉書規定至少幾歲才能註冊為用戶(13)
(3)臉書是一種安全的平台,在上面的任何發言或發佈自己的照片都不用擔心會被發現(X)
(4)在臉書上轉貼或分享任何訊息,只要我覺得合理,都不需要查證(X)
(5)臉書有哪些功能(塗鴉牆、遊戲、訊息、活動、相簿、建立社群、廣告…等)
(6)在使用臉書的同時,我也同時看到好多廣告(O)
3、請學生思考自己對臉書的依賴程度為何?臉書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4、分享自己一天不開啟臉書的經驗與感受。
5、發下閱讀並重點討論新聞文本「臉書週一晚大當機 全球網友暴走」
(1)利用5W1H共讀新聞: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什麼事?
(2)新聞中提到「讓一些重度的臉書使用者,十分焦慮。更有人說,臉書不能按讚,不能打卡,不能上傳照片,對他們來說,「就是世界末日」,你對這句話的看法為何?符合你的狀況嗎?
(3)「只有當臉書不能使用了,全球十一億多的使用者才能有機會從虛擬世界暫時抽離出來,省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被臉書控制得有多深入與嚴重」你對這句話的認同程度為何?
(4)還有其他新聞中提到的狀況,你是否就像新聞中提到的那些用戶一樣?
6、教師小結:所有的科技媒體對人的影響,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使用它,對臉書成癮也無絕對的對錯,但使用者應該正視自己受控的狀況,想想看如果少了用臉書的時間,自己還可以做哪些事,而且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需要臉書什麼?為什麼需要臉書?
7、請分好組的兩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完後發表討論結果,學生可以在過程中聆聽到即使是同一個媒體,每個使用者如何使用與對該媒體的看法都不同。教師也可設計成辯論形式。
|
還在使用臉書組 |
已不使用臉書組 |
討論題綱 |
我覺得使用臉書對生活的影響(正面負面) |
|
沒有使用臉書的時候,我會做什麼? |
沒有用臉書, 我的生活有缺少什麼嗎? |
|
為了什麼,我不願意放棄用臉書? |
為了什麼,我不再用臉書? |
|
如果不能用臉書了,會對我有什麼影響? |
如果能重用臉書,會對我有什麼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