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國中
四、 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4-4-2分析新聞媒體的訊息應具平衡及多元觀點
5-2-2學習選擇優質的媒體內容
5-3-2關注公共議題並表達意見
五、 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新聞媒體具社會責任,應報導與公眾切身相關的議題,進而分析問題成因、討論解決策略、促進改革行動。
然而打開電視,新聞與新聞談話節目不斷的報導著重複又與公民無關的議題,新聞主角不變,只要有一點點小事件,都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的炒作,再度成為隔天的新聞。於是近日來,我們不斷的在看著黃色小鴨髒掉、爆破、復活;圓仔見客、搶紅蘿蔔;吳憶樺返台旋風;台版藍可兒的他殺與自殺之謎…等報導,就像連續劇一樣,只是集數不同。這些究竟是我們需要的新聞,還是想要的新聞?新聞產製與篩選的過程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民眾對這些內容不買單,為何媒體還是一直報,是媒體亂做,還是民眾愛看…諸如此類解不開的疑惑,只有仰賴閱聽人除了對媒體內容具獨立的思辮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行動─學習將媒體內容優缺點反應給媒體組織、選擇收看優質的媒體內容、關注與分辨公共議題並善用各種管道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非只是默默的關機。
因此本活動希望透過反思與討論,讓學生能:
1、比較與思考什麼是我們需要的新聞
2、認識優質新聞媒介
3、試想自己可以展現哪些行動促進媒體改革或培養自己的多元觀點
六、 主題:想要與需要的新聞 (PTT下載)
七、 新聞來源及文本:本教案無特定使用新聞文本,教師可自行搜尋不同的新聞,尤以重複報導卻與公眾議題不甚相關的新聞為主。亦可待學生完成看新聞記錄單後再從新聞清單中找出適合的文本。
八、 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於課前選擇一台電視新聞台,連續收看2-3日,每日約30分鐘,並記錄每則新聞內容,完成「看新聞記錄單」。
2、參考資料:獨立評論@天下
◎課堂活動
1、請學生分享看新聞的經驗與想法:
(1)有無每日收看新聞的習慣?透過什麼媒介(如電視、網路、報紙、廣播、手機)?
(2)如果沒有看新聞的習慣,原因為何?如何瞭解社會或生活正在發生的事?
(3)看新聞時是否會自行篩選或偏好哪些報導,例如喜歡娛樂新聞,不喜政治新聞…等
(4)台灣的新聞內容給你什麼樣的印象?八卦化、廣告化、缺乏國際觀、腥羶色、議題不夠多元…等。
(5)除了新聞之外,針對同一個事件,你是否有另外搜尋哪些資料或比較其他的報導來平衡自己的觀點?
2、分享看新聞記錄單,並將結果記錄於白板上
(1)先進行分組,請收看同一台新聞的學生在同一組
(2)組內先進行討論與整理,包括收看日期與時間、新聞內容
(3)各組分享記錄單內容與觀看心得
3、透過學生的分享,教師可協助歸納與整理,包括將重複出現的新聞標示出來;將學生記錄的新聞內容進行分類,觀看類別與議題是否多元、各類別所佔比重。
4、教師簡單說明新聞產製過程:新聞(尤指大眾媒體)是經由記者與編輯(新聞守門人)共同協商而成,記者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消息,經過編輯人員篩選、組織、刪改、重組,依循公正、客觀原則製作新聞,在守門把關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因素而決定哪些新聞被留下,哪些新聞重要,例如政客與商人、社會風向等(參考自《傳媒關鍵概念》)。
5、請學生根據新聞產製流程,分飾不同的角色來思考哪些新聞(以記錄單的為例)是民眾需要的,哪些想要的。
(1)角色1:記者。身為一個記者,你會選擇哪些新聞題材,為什麼?是需要還是想要?
(2)角色2:編輯。身為一個編輯,你要給民眾他們需要的新聞,還是他們想要的新聞?
(3)角色3:民眾。身為一個民眾,你需要哪些新聞?但你所關注的新聞是你的需要還想要?
6、呈上,需要與想要,並不容易回答,但在過程中教師可多鼓勵學生思考與發表,從不同的角度與立場來看這個問題,常思考,才能涵養他們在觀看新聞時的思辮力。
7、在網路上有很多人都覺得台灣新聞媒體不好,甚至拒看電視新聞。但是新聞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有很多新聞工作者與媒體單位秉持著對新聞的堅持與社會的責任,報導民眾需要的好新聞。請學生試想,除了關掉新聞之外,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不盲從於新聞、如何選擇優質的新聞、面對不良媒體內容可以有什麼具體行動以促進其改善。
8、教師總結與補充,一起閱讀「支持獨立媒體、改變社會的開始」一文,文中提到以報導公共議題為主的獨立/公民媒體,大致有四種主要的型態,可請學生於課後查找這些媒體的資訊,教師也可介紹不同的網站,鼓勵學生豐富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