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適用年級:高年級以上
四、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3-2-1培養合宜的媒體使用行為。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3-4-1察覺媒體內容對個人、家庭、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
五、配合之新聞主題:
小心!手機正在破壞你的感情關係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
標題:小心!手機正在破壞你的感情關係
日期:2014-12-11
刊登媒體:新頭殼newtalk
記者:張揚
生活裡Line 、Twitter、Wechat愈來愈多的即時訊息傳送工具正在破壞家人或情侶之間的互動與美好關係。許多科學家研究指出,電子科技產品固然讓人類的生活更有效率、更有樂趣〈如手機上的遊戲〉,然而,伴隨手機內附即時訊息軟體的蓬勃發展,傳統人類感情的美好經驗已經走味。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機構正在研究科技對愛情生活和友情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似乎傳遞出了這種信息。
對很多情侶來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手機或平板電腦能讓人們全天保持聯繫,不管是分享購物清單還是心形表情符號。但是當情侶中的一方在用餐時拿出手機,或者睡覺前不說枕邊悄悄話,而是用iPad或iphone發Twitter、Line時,他們就會發生口角。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國際神經心理治療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therapy)上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情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常使用某些科技產品時,另一方會覺得被忽視,失去安全感。或者就像心理醫生說的,它會引發很多關於拋棄、忽視或冷漠的問題。
這項研究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高級研究員克里斯蒂娜•萊格特(Christina Leggett)和教授皮埃爾•J•盧索(Pieter J. Rossouw)共同發表的。萊格特說,「在伴侶面前顧自玩科技產品,會讓雙方更疏遠,而非更親密。戀愛關係中的疏遠會導致不滿,讓另一方失去安全感、依戀感和可控制感。」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情侶中25%的手機用戶認為,他們在一起時的確發生過伴侶因手機而分心。8%的被調查者稱,他們曾就其中一方的上網時間發生過爭論。
2013年,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戀愛中發出過多簡訊,會使情侶們對總體交流狀況感到非常不滿(這一研究還發現,在爭吵中發短訊道歉只會把情況弄得更糟)。
一位大學教授在有關國際政治的課堂上隨機調查學生閱讀時間的主流方式,在23人的選修學生中,其中經常閱讀文學作品者只有2位、閱讀漫畫者3位,其餘的人所謂的閱讀行為都是以手機上網瀏覽、與朋友聊天或玩電玩。
在台灣愈來愈多的父母抱怨,在家中、甚至在外出家庭聚餐的場合中,無法阻止伴侶或子女一再使用手機閱讀訊息而打斷彼此的交談,然而,事實上許多父母自己也難以在用餐時割捨自己手機不斷傳來的訊息音響。
紐約時報在報導中指出,在美國,許多人反思科技產品對情感交流可能造成的打擊,其中一個平衡方法是和你的重要伴侶進行不帶科技產品的外出活動。例如,週末一起去沒有手機信號的地方遠足,或者把手機留在家裡去外面吃早午餐。例如最近以YouTube影片《我沒帶手機》為代表,人們開始質疑沉湎於手機的生活方式。
也許家人與伴侶之間應該開始思索,在他們相處的時間裡,哪些地方能用科技產品,哪些地方不能。
七、教案設計概念:
科技產品對於人類生活的介入,除了提高傳遞訊息以及資料使用的種種便利性外,卻也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種種負面影響。
除了長時間使用科技產品帶來的生理不適或變異外,科技產品對於人類互動中介以及情感的取代,也動搖了原本由直接面對面所建立的人際親密關係。
希望透過國外研究的結果,從小建立學童科技通訊無法等值替代人際互動的觀念,並希望藉由實際案例的觀察,建立其對於科技過度使用的反思行為。
八、教學目標:
1、認識科技通訊產品可能對於人類情感的扣分效果。
2、體認科技通訊無法替代實際的人際溝通。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學生—於課程進行前,請學生至戶外用餐地點(餐廳、大賣場、公園)觀察半小時內
不同用餐地點、同一桌(群)客人(例如:家人、朋友、情侶)用餐的狀況;觀
察重點為半小時內,同一桌(群)客人使用手機/平板的次數以及時間,每人
觀察至少三組不同的用餐客群。
教師—1、可上網亦可投影之電化設備。
2、將學生分為四組,以利課程進行。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
1、請各組同學彙整組內同學觀察他人用餐時手機使用的狀況,並算出30分鐘內各組用餐者使用手機/平板的平均值,向全班同學報告。
2、請問學生,認不認同外出用餐也是培養家人、情侶或者朋友之間親密關係的機會?若學生認同,再對比全班所觀察到的平均數據,請問學生覺得在30分鐘的親密關係建立過程中,這樣的手機/平板使用時間是合理、太少,抑或過多?人們在用餐時的通訊數位產品使用行為,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必要?
(二)、發展活動
1、請學生閱讀「小心!手機正在破壞你的感情關係」報導。(http://newtalk.tw/news/2014/12/11/54677.html)
2、新聞閱畢,請學生用5W1H解析新聞結構,以加深對新聞內容的印象。
①Who—這則新聞主角是誰?(電子科技通訊產品)
②What—發生什麼事情?(手機內附即時訊息軟體的蓬勃發展,傳統人類感情的美好經驗已經走味)
③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12月11日)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所進行的研究)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過度的科技通訊產品使用,會讓雙方更疏遠,而非更親密,甚至讓另一方失去安全感、依戀感和可控制感)
③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12月11日)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所進行的研究)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過度的科技通訊產品使用,會讓雙方更疏遠,而非更親密,甚至讓另一方失去安全感、依戀感和可控制感)
⑥How—事情如何解決?(許多人反思科技產品對情感交流可能造成的打擊並進行不帶科技產品的外出活動)
3、請學生想想看並回答新聞中的相關問題。
①為什麼過度的科技通訊產品使用會導致人類情感疏離?
②當情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常使用某些科技產品時會有怎樣的後果產生?
③在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刻,過度的手機/平板使用會給同行者怎樣的觀感,抑或帶來怎樣的影響?
4、請學生回想看看,在生活的周遭,有沒有曾經遭遇過或聽親友分享過類似因為過度使用科技通訊產品,而對現實生活的人際感情造成負面影響的案例,若有,請與大家分享你所經歷/聽聞的例子,並提出你對這件事情的感受。
5、欣賞短片《我沒帶手機》(I Forgot My Ph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ThxIf2Urc),並請學生談談對於此段片內容的感受。(參考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6/n3957805.htm)
6、請學生想想,為什麼這些依賴通訊科技的人會如此對於手機/平板的內容如此著迷?而這些原因有沒有辦法克服呢?
(三)、綜合活動
1、請各組學生進行討論,提出克服科技產品對人際情感交流的方法,每組至少提出五點。
2、請各組針對所提出的五點建議,設計一齣3分鐘以內的小短劇,藉此讓大家將建議落實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