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分鐘-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2-2-1辨識媒體內容不等於事實的全部。
3-2-2表達、比較並尊重每個人對媒體內容的觀點。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根據2014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網路時代來臨,學生開始接觸網路的時間愈來愈早,而且約1成國小學生、近2成國高中學生是網路成癮的高風險群,雖然未滿13歲不得使用臉書,但高達65.7%的國小學童有自己個人的臉書帳號。臉書使用行為除了影響自己的生活與社交習慣之外,甚至也衍生出一些如果沒特意思考與討論,便很難自我覺察的心理層面問題。所以本活動希望藉由討論與實作,學生能覺察自己的臉書使用行為動機與心理狀態。
六、主題:你這樣想過臉書嗎? (PPT 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調查:臉書上膨風恐改寫真實記憶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在臉書上「欺人」,到頭來「自欺」!社群網站上很多人都會撒點小謊,比方說偶爾貼文炫耀自己沒去過的地方,或誇大一天的行程騙讚,但研究指出,有很高比例的人最後不但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比方說當自己回顧臉書時間軸時,已經記不起貼文是事件原貌還是經過粉飾。
有些臉書用戶為了吸引注意、讓自己生活看來多彩多姿,偶爾會在臉書上「打假卡」、發假的炫耀文,小至下班去高級餐廳吃飯、合成旅遊照,甚至可能在感情、職業狀態上造假。
這類自娛娛人行為看似無害,但Pencourage網站上一份民調指出,高達68%社群網站使用者會修飾、誇大或捏造自己生活,其中10%用戶坦承,他們對於事件的原始印象,已經與自己的網路貼文「搞混了」。
這種「數位失憶」現象的人以18至24歲族群最高,每6名青年就有1人說,已經忘了網路或部落格上事件的真實樣貌。尤其是當臉書幫用戶把最受歡迎的動態集結成「年度回顧」時,這些內容更會不小心被自己誤認為可靠的日記回憶。
《英國電訊報》引用心理學家分析指出,想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是人之常情,卻可能否定或失去自己真實的樣貌。當人們發現自己前後不一、改變過於劇烈時,可能產生疏離或偏執情緒。因此,無論透過紙本也好、網路也罷,紀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很重要,因有助於將來回顧生命、記住學到的事物。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電腦、投影機、海報紙
2、教師事先調查班上學生臉書使用狀況,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持續使用、從未使用、曾經使用)
◎課堂活動
1、先進行分組討論,溝通彼此想法。
(1)請持續使用臉書組學生在海報上寫出使用臉書的優點,曾經使用組則提出缺點,從未使用組擔任裁判。兩組寫完後,進行分享,先公布自己組內討論的結果。接著另一組可以針對每一個優缺點提出不同的觀點,試圖推翻對方,裁判組需決定認同哪一方的論點,推翻成功,則可以在對方的海報上刪除一項優點或缺點,最後看哪一方保留最多項即獲勝。辯證與分享觀點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進行價值澄清,並讓學生了解有關媒體使用行為沒有絕對的對錯與善惡,全看個人如何使用與覺察該媒體對自己的影響。
(2)根據被保留下來的臉書使用優點與缺點進行生活實例分享,學生可自由發表,在生活中是否有真實的實例可以佐證這些優點與缺點。如沒有則刪除,讓學生了解提出個人觀點的同時,應有證據加以支持。
(3)請持續使用組在海報上寫下一天中會在哪些時段、地點,利用甚麼工具使用臉書。紀錄方式可以善用圖表、圖像呈現。接著,從未使用組與曾經使用組利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同一張海報上,相同時段的位置記下自己這個時間在做哪些事。待記錄完成,便可在同一份海報紙上看出三組學生在一天中的作息差異,也可以發現使用臉書的同時,相對壓縮了其他的活動時間,此外,就算沒有使用臉書,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發下「臉書上膨風 恐改寫真實記憶」新聞文本,進行討論:
(1)新聞的重點是甚麼?你認同嗎?
(2)新聞中提到的現象,你也經驗過嗎?如果你也曾在臉書中撒點小謊,達到目的後你有甚麼感覺?如果你的臉書朋友們這樣做,你有甚麼感覺?
(3)對你而言,臉書內容的真實性又是如何?甚麼時候是真,甚麼時候是假?有圖就一定有真相嗎?只有文字狀態,想像的空間又有多少?
4
5、使用臉書,你快樂嗎?臉書行為反映個人心理狀態,更多時候反映的是尋求認可的需求,最後,大家一起回顧臉書的功能與用途,發揮創意,想100件與臉書有關的事。
、對應上述文章內容,想一想自己的臉書動態發文類型符合哪幾項,當別人的臉書狀態出現上述類型時,你的感覺也像文章裡說的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