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哼哼唱唱洗腦歌 (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錄音工具、樂器(可自製)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就如同收視品味是從小養成的一樣,音樂欣賞的品味也是如此。受大眾流行文化影響,屬於孩子的歌越來越少,多數孩子也缺乏音樂鑑賞的能力與素養。孩子唱的歌就是整個媒體環境給他們的歌,不論優劣、不論適合與否都照單全收,特別是網路發達的世代,要聽到任何歌曲都相對容易。然而與其禁止,不如教育,因此本活動希望爸爸媽媽與孩子能藉由了解自己聽的歌,解析歌詞與歌曲給自己的感受,並且發揮創意改編、改作。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與孩子分別點列出5-10首覺得很常聽到的歌(數量可自訂)。並且記錄下多在哪裡聽到的,自己喜不喜歡這些歌,為什麼?
2、藉由彼此分享,看看有無交集的歌曲,想一想常聽到這些歌,會讓你想進一步學唱,或是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嗎?像是看MV、查主唱…等。
3、根據中時電子報報導
總有那麼幾首歌,你並不特別喜歡它的旋律,甚至覺得聽著有點可笑,但弔詭的是,只不過聽上一到兩遍(或是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路邊商家或車上廣播強迫收聽了好幾遍),在某個不設防的時刻,它的旋律就這樣悄悄浮現腦海,而你的嘴唇竟開始緩緩敞開,於是就在你毫無準備的那個moment,猛一回神,你發現自己已經開始一直哼一直哼一直哼一直哼著這首歌……此類驚悚情形約莫數天到數個月不等會發作一次,而本類型的歌曲我們稱之為:「洗腦歌」。
4、想一想,這些歌的播放次數為什麼多?是因為大家愛聽?還是因為好聽?
5、爸爸媽媽從中挑一首歌,孩子也挑一首歌,一起進行分析與比較,包括:
(1)我覺得這首歌為什麼會變成洗腦歌? 洗腦歌有甚麼共通性?(例如旋律好記、副歌重複)
(2)歌詞的意思是甚麼?只用念的,與唱出來有甚麼不一樣的感覺?
(3)歌曲的旋律風格是甚麼?聽到這樣的旋律給我甚麼感受,只有歌曲沒有人聲又有甚麼不一樣的感覺。
藉由這樣的討論與思考,可以發現形式與內容會影響我們的觀感。
6、共同選其中一首洗腦歌進行改編,可以是歌詞的改編,或是利用不同的樂器進行重唱,透過錄音器材錄下,親子一起聽改編改作成果。雖然失去了洗腦歌的原貌,但也別有一番樂趣,在改編改作的過程中,可以決定想給聽者的感受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