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水果食安知多少(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中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水果圖片、電腦網路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是眾所皆知的英文俗諺,用來譬喻蘋果的營養價值,然而在食安問題以及多數民眾開始重視食材選擇與來源之後,不管是什麼水果,正常來說多不是可以每天吃到的,因為產季與產地問題。然而科技與農業技術進步加上進口水果的關係,讓我們一年四季都有(特定)水果吃,因此本活動,希望親子共同透過檢視居家吃水果的習慣,進一步從事市場觀察、資料研究,來認識水果要如何吃才能安心又健康。
五、活動說明:
1、父母與孩子共同列出家中常吃、吃過或愛吃的水果至少8種,例如:香蕉、蘋果、芭樂、柿子、葡萄、水梨、橘子、柳丁、蓮霧。
2、找出這些水果圖片,接著請孩子寫出各水果的產季月份並排出水果順序,回應下列問題:
(1) 產季是什麼意思?
(2) 你透過什麼方式知道產季?例如不同季節在市場看到的水果不同,家中吃水果的季節…等。
(3) 吃水果的時候,你曾留意過它該出現的季節或產地嗎?為什麼?
3、承上,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資料或詢問果農與水果商,確認家中常吃水果的正確產季,看看與自己排出來的時間順序差異有多少,自己對水果產季的概念知多少。(可參考農業知識網網站。)
4、親子實際走訪一趟常買水果的地方,像是傳統市場、果菜批發市場、水果行、超市、大賣場等,記錄下現在可以買得到哪些水果,這些水果的產地在哪裡,回家後可搜尋該水果的產季,接著討論並思考:
(1) 為什麼非產季卻吃得到某些水果? (進口、特殊栽種或保存方法…)
(2) 吃非產季的水果可能會有甚麼問題? (保存方法對健康可能會造成影響、進口水果涉及食物里程問題、水果營養素不足…)
(3) 查找水果產季時,也會發現因為不同網站資訊呈現的結果不同,那我們該如何選擇資訊?
5、吃在地與吃當季水果是一種觀念與趨勢,為什麼進口水果要少吃呢?
(1)請孩子試著想像並畫下一顆美國的蘋果如何來到你的餐桌前,和孩子一起關注食物里程問題,引導孩子思考當中的碳排放量與成本問題。
(2)如何判別進口水果,最簡單的方式是看懂PUL四位碼,通常只有進口水果才會貼PUL四位碼小貼紙,開頭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意涵,4代表傳統栽種、9代表有機栽種,8代表基因改造。(可參考水果標籤介紹)
6、父母與孩子搜尋至少10篇有關水果的新聞報導,主題不限,練習選擇與篩選重要資訊,整理成一篇新的報導,內容須符合『水果要如何吃才能安心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