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的新聞自由」(下)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80分鐘
三、 結合領域:社會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二單元「憲法與政府」,第一課「基本權利」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法治與生活」,第一課「自由與規範」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四單元「法治你我他」,第二課「只要我喜歡?」
五、 對應能力指標:
6-3-3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8-3-3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六、 主題:管中祥:公民報導專業嗎?(ppt) (提案單)
七、 新聞來源及本文:
【2013-11-01天下雜誌】
幾天前,中正大學傳播系和幾位從中國來的媒體朋友進行一場座談,我們介紹了台灣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以及「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前者是專門報導公民運動的獨立媒體,而後者則是透過公眾集資支持民眾提案進行調查報導的平台。
中國傳媒受到黨國體制及商業民族主義的操控,幾乎毫無新聞自由可言,但這幾年,仍有不少朋友透過手機、微網誌、行動通訊等技術,突破官方對公共資訊的封鎖,或進行公民的獨立報導。即使如此,類似「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及「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經驗,對中國朋友來說,仍然有點特別。
來參訪的朋友大都來自於主流媒體或重要網站,對於中國官方對媒體的控制卻也有許多的不滿,他們看到台灣獨立/公民媒體的發展,一方面覺得欣喜和欣羨,但同時也有所疑惑,有位朋友問:前些年美國新聞界反省主流媒體的敗壞發展出「公共新聞」,但對於美國主流媒體影響仍然有限,而台灣這幾年逐漸發展的公民新聞,對主流媒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取代主流媒體,改變媒體生態嗎?
「公共新聞」和傳統主流媒體有所不同,不以「新聞專業」為主要價值,反而強調貼近民眾生活與觀點,並且作為在地的公共論壇,鼓勵民眾發表公共事務的看法,促成社區的討論與共識的形成。「公共新聞」強調,記者不單只是報導者,同時也是事件及社群的積極介入者,是一種站在公眾的立場,召喚公眾行動。
坦白說,這對許多主流媒體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缺乏獨立資金、大量依賴廣告的商業媒體來說更是困難。除了得要先有勇氣投入改革轉型,同時也要有雄厚的資本渡過難熬的低潮時刻,才能挽回觀眾的信賴,逐漸改變媒體生態。也因此,許多媒體從業者,即使有心,也經常無力。
而「公民新聞」則認為新聞報導不一定要依賴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強調公民可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蒐集、報導、分析、傳佈新聞資訊,透過積極的報導行動,提供獨立、可信、精確、廣泛、需要的資訊,以作為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礎。簡單說,就是新聞報導不再只是傳統新聞工作者的專有權利,而是將原有新聞報導特權解放到公眾的手上。
不只台灣,許多對主流媒體不滿的國家,這幾年公民媒體或獨立報導蜂湧而起,特別當主流媒體沈溺於生存遊戲而忽略了當有監督之職時,反而是許多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眾媒體成了提供公共資訊的重要管道,有時更是監督政府與財團的狠角色。
不過,隨著公民媒體及獨立報導的興起,也有不少人對他們的存在表示疑問,除了如同這位中國媒體記者提到的「對主流媒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取代主流媒體」的疑問,也有許多人對公民新聞/獨立報導的專業性表示質疑,甚至擔心公民媒體如果不夠專業,是否反而成為另一個媒體亂源。
這樣的問題在公民新聞相關的研討場合經常被提起,有趣的是,提出這些問題的大多是主流媒體工作者,或者是傳播科系教師,主要的疑慮在於,公民沒有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他們有辦法作出專業的新聞嗎?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可以質問主流媒體:主流媒體的表現真的夠專業?主流媒體作的新聞就一定是專業新聞嗎?
當然,這樣說並不表示公民媒體及獨立報導的品質就一定會比主流媒體好,而是我們得重新審視什麼是新聞專業?
一般來說,新聞專業大多指的是編採寫的技能,或者面對新聞事件的處理能力,這在一般傳播教育中都有基礎的訓練,即使沒有受過新聞教育的朋友,只要進到職場,也可以逐漸擁有這樣的能力。而隨著傳播工具逐漸普遍與便利,一般民眾也能擁有基本的編採技能與製作能力。
不過,對新聞議題背後專業領域的認識,例如,石化工業或環境污染的相關知識,一般傳播教育並未涵蓋,新聞媒體也缺乏相關的教育訓練,相反的,長期關心土地的環保團體,或者擁有石化知識的化工系學生,都比媒體記者更為專業,只要他們懂得如何清楚表達,其新聞專業的表現恐怕不會輸給主流媒體。
至於公民媒體會對主流媒體造成什麼影響?會不會因此改變媒體生態?其實無法太早下結論。不過,如果從公民新聞及獨立報導的讀者越來越多,以及主流媒體開始抄/用獨立媒體的報導來看,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主流媒體再不改變,公民媒體改變媒體生態的期待早晚就要實現。
八、 教學目標:
1. 認識公民新聞的型態。
2. 分析公民新聞的特色。
3. 發想公民新聞的提案。
九、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①影印「管中祥:公民報導專業嗎?」新聞影本,每位學生一份。
②下載或開啟以下影片:
▥ 搶救一隻小貓(http://www.peopo.org/news/292449)
▥ 大議題 小愛心 100元的力量(http://www.peopo.org/news/292491)
▥ 老車無罪(http://www.peopo.org/news/292273)
③影印「公民新聞提案單」,每位學生一份。
二、課程實施
(一) 引導活動
1.觀賞影片:請觀賞以下3段報導,並想一想跟我們平常看的電視新聞有什麼不一樣。
①搶救一隻小貓
②大議題 小愛心 100元的力量
③老車無罪
(二) 發展活動
1.【公民新聞】
①老師提問:
▥ 剛剛觀賞的3則新聞,跟我們平常看的電視新聞有哪些地方不同?
▥ 你喜歡或不喜歡這樣的新聞?為什麼?
②網頁瀏覽:
開啟「PeoPo公民新聞」、「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首頁,點選每個網站的新聞分類,概略瀏覽報導的新聞議題。
③老師提問:
▥ 公民新聞著重的議題跟主流媒體的報導有何差異?
▥ 你認為公民新聞有什麼特色?
▥ 你覺得公民記者所做的報導專業度如何?為什麼?
④老師說明:
我們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件不計其數,但是主流媒體(電視、報紙)所能報導的極其有限,而且通常只報導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或是能為其帶來利益的事,更多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是被排除在外的。因此一般民眾可以發掘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加以拍攝、剪輯、報導,變成了「公民新聞」。也因此,公民新聞報導的面向很多元,也讓許多主流媒體不會報導的事件得以曝光。
2.【公民報導的專業】
①發下「管中祥:公民報導專業嗎?」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
②老師提問:
▥ 為什麼對於中國來的媒體朋友而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及「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會那麼特別?(中國傳媒受到黨國體制及商業民族主義的操控,幾乎毫無新聞自由可言)
▥ 中國來的媒體朋友看到台灣獨立/公民媒體的發展,提出甚麼疑問?(公民新聞對主流媒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取代主流媒體,改變媒體生態嗎?)
▥ 公共新聞和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最大的差異點是甚麼?(不以「新聞專業」為主要價值,反而強調貼近民眾生活與觀點,並且作為在地的公共論壇,鼓勵民眾發表公共事務的看法,促成社區的討論與共識的形成;記者不單只是報導者,同時也是事件及社群的積極介入者,是一種站在公眾的立場,召喚公眾行動)
▥ 傳統主流媒體為何無法達到公共新聞的功能?(商業媒體需要資金,依賴大量廣告)
▥ 大家對於公民報導最大的疑慮是什麼?(公民沒有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他們有辦法做出專業的新聞嗎?)
▥ 作者認為「新聞專業」是什麼?(編採寫的技能,或者面對新聞事件的處理能力不難養成,反而是對新聞議題背後專業領域的認識才是真正的專業)
(三) 綜合活動
1.【公民新聞提案單】
①將學生分成若干組,發下「公民新聞提案單」請各組討論。
▥ 你們想報導什麼事件?為什麼?
▥ 你們認為這件事為什麼沒有被主流媒體報導?
▥ 你們想怎麼報導這件事?(採訪誰?運用什麼方式?如何呈現?)
▥ 請討論你們的工作分配並記錄下來。
*老師僅在課堂上說明「公民新聞提案單」的填答方式,並讓學生初步討論。學生在上課時如果無法完成討論,則可利用課後繼續進行。
2. 總結說明:
①拜科技之賜,用影像工具記錄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並且分享到網路上,變得輕鬆簡單,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相機、攝影機,報導自己感興趣的議題。
②主流媒體著眼於商業考量,無法像公民新聞報導的面向如此多元。許多過去被忽略的議題或弱勢族群的聲音,現在可以藉由公民報導和網路平台,讓更多人注意。
③如果一個記者很嫻熟採訪、編輯、寫作的技巧,並具有處理新聞的能力,還稱不上專業。真正的新聞專業,是要能夠對報導的議題有深入的了解或參與,才能完整呈現議題的各個面向,讓報導不流於表面。而這種對專業的要求,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記者,反而比主流媒體記者更容易具有宏觀、深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