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查證不足」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
三、 結合領域:六年級綜合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自編
五、 對應能力指標:(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1辨識媒體內容不等於事實的全部。
     4-3-1了解媒體產製的過程。
六、 主題:水費漲要學生賠? 校長:這是機會教育(PPT)
七、 新聞來源及本文:
【2015-09-25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5日電)
  網路上傳出台南市一間國中頂樓馬桶漏水導致水費暴漲,學校卻要求負責打掃的學生負擔水費。校方今天澄清,是為輔導學生偏差行為,與家長說好假裝要學生負責,但被爆料扭曲。
  有網友在網路討論版上爆料指稱,台南一間校地超大、人卻很少的國中,上週因水費暴漲被主管機關盯上;學校清查後發現,頂樓一間平時鎖起來不開放的廁所馬桶漏水,漏了一個星期。校方認為負責打掃的學生沒有盡到責任,要求學生負責這些多出來的水費。
  網友指稱,這個學生家裏是種田的,家境很不好,校長和導師親自家訪後,說服老實鄉下種田婦人答應賠償這筆錢。
  這間國中的校長今天接受記者查證時表示,這件事來龍去脈比較複雜,網路爆料只是表面,原意已被扭曲。
  校長表示,原本學校4樓的廁所因為無人使用,平時是上鎖的;但因最近台南有登革熱疫情,校方規劃學生們每週一上樓把馬桶沖水一次,以免孳生病媒蚊。這名國三學生負責的馬桶沖水開關稍微彈性疲乏,腳踩後若未推回原位,就會一直漏水。
  她說,學生沒有發現漏水,再下一個週一沒有上去沖水,導師也沒有檢查發現;直到被水公司告知水費暴漲,學校清查後才發現。
  校長指出,這名學生一直是學校關心對象,父親無法工作,母親是務農勤儉的外配,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但學生平時不只在校表現常不負責任,在家也較不會體諒母親,會亂揮霍金錢買電腦、手機、打網路遊戲。
  她說,校方與學生母親商量後,決定用這次事件給學生機會教育,「串通好」告訴學生要賠償水費;但一開始學生仍不以為意,認為家長會賠、甚至學校的關懷基金會協助。最後與家長談好,要求學生利用週六、週日跟著媽媽一起幫人剝菱角,拿剝菱角賺的錢來賠給學校,但校方會再把這些錢拿給媽媽。
  校長指出,這件事除了獲得學生家長支持外,家長會也能夠認同,希望藉機給學生正確教育,並準備以家長會的經費支出多出來的水費。但經過有心人在網路上的偏頗爆料,不只打擊用心的師長,也會助長不良風氣,讓她感到很遺憾。
八、 教學目標:
1.      分析記者報導新聞的消息來源。
2.      覺察記者報導新聞常見的盲點。
3.      辨識記者引用消息來源的適切性。
九、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①影印「水費漲要學生賠? 校長:這是機會教育」新聞影本,每位學生一份。  
②預先開啟或下載以下網頁:
[爆卦] 某國中校長要打掃學生賠水費
露胸正妹靠阿伯睡…照片的背後有洋蔥!
▥ 正妹靠阿伯照瘋傳 當事人道出背後鼻酸故事
③影印「I’m Watching You」學習單,每位學生一份。
二、課程實施
(一) 引導活動
 1.【新聞哪裡來?】
①老師提問:
 ▥ 平常我們看的電視新聞所報導的事件,記者會從哪些來源取得消息?
②學生針對上述問題搶答,老師記錄於黑板。
③老師歸納:
 記者取得消息的途徑不外乎親身採訪事件、引用外電新聞(例如:外國通訊社或電視台的編譯新聞)、引用網路資訊(例如:YOUTUBE、臉書、PTT、LINE、微博)。
④老師提問:
 ▥ 這些取得消息的方式之中,你覺得哪一種比較耗時費力?哪一種比較省時省力?為什麼?
 ▥ 你認為哪一種方式取得的消息可信度比較高?為什麼?
 ▥ 你認為哪一種方式取得的消息可信度比較低?為什麼?
 (二) 發展活動
       1.【學生賠水費】
     ①網頁瀏覽:
    開啟「[爆卦] 某國中校長要打掃學生賠水費」網頁,請學生閱讀原文與網友回應。
②老師提問:
▥ 你看完原文與網友的回應有什麼感覺?
▥ 你認為發生這種情形的機率高不高?為什麼?
    ③發下「水費漲要學生賠? 校長:這是機會教育」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
2.【正妹靠阿伯熟睡】
    網頁瀏覽:
    開啟「露胸正妹靠阿伯睡…照片的背後有洋蔥!」網頁,請學生閱讀臉書的擷圖與文字
    ②老師提問:
   ▥ 你覺得阿伯沒有下車的原因是什麼?
 ③角色扮演:
   ▥ 情境題:「如果有一位讓你怦然心動的美女或帥哥在火車上靠在你身上睡著了,可是你即將到站,你會如何處理?」
   ▥ 在講台上擺放椅子數張,徵求學生若干位,擔任被倚靠的人、睡著的人,以及其他乘客的角色。
 ④觀賞影片:
    開啟「正妹靠阿伯照瘋傳當事人道出背後鼻酸故事」網頁,請學生觀賞新聞報導。
 ⑤老師提問:
   ▥ 這樣的結果,和你方才剛看到這則臉書擷圖時的想像有什麼不同?
   ▥ 知道真相之後,你心裡有什麼感覺?
(三) 綜合活動
  1. 總結說明:
         ①由於在網路上搜尋資訊快速、方便,上網尋找新聞報導的題材便成了許多台灣的電視台記者的消息來源,尤其來自於YOUTUBE、臉書、PTT、微博的內容,常出現在新聞畫面。
         ②上網搜尋新聞事件加以報導並非不可,但是網路上的消息有真有假,所以記者對於網路上的消息還必須加以查證,才不會造成錯誤的報導,對當事人造成負面的影響。
         ③除了查證之外,如果涉及具有爭議的事件,也要訪問爭議雙方的意見,做到平衡報導,才不會只呈現單一觀點,造成一面倒的情況,影響觀眾對事件的認知。
       2.I’m Watching You】:(學習單下載)
         發下I’m Watching You」學習單,說明填答方式。
          ▥ 請回家收看一節的晚間整點新聞(時間一小時,鎖定單一頻道收看,新聞頻道可任選),記錄收視日期、時間、頻道名稱等資訊。
          ▥ 統計「記者親身採訪」、「引用外電新聞」、「引用網路資訊」的報導各有幾則、各佔「本節新聞總數」的百分比是多少。

          記錄每則引用網路資訊」的新聞標題,根據報導內容,評斷記者是否有

 

善盡「多方查證」與「平衡報導」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