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隨機殺人事件後…(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中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隨機殺人事件新聞數則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近幾年,隨機殺人事件頻傳,造成人心惶惶,因屬於重大社會事件,又攸關民生安全,所以自然成為新聞媒體與談話節目爭相報導的題材。不過我們不難發現當類似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報導的規則與引發的效應,包括重複播放事件發生的經過、或兇器、或做案過程,再現受害者家屬悲痛、失控與受訪的內容,播放嫌犯被追打、犯眾怒的畫面,將嫌犯的照片刻意營造成冷血、殘暴,最後是淘盡嫌犯的成長史,並將嫌犯的成長經驗、生活習慣與犯罪動機通通扯上因果關係後續引發的網路轉貼與討論效應自然如漣漪一般。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親子共視一隨機殺人事件,思考媒體再現與引導閱聽眾情緒的方式,從多元的觀點設想閱聽眾的積極力量可以如何發揮。

五、活動說明
1.以小燈泡事件為例,
(1) 請孩子聊聊得知事件後的心情與感覺,像是生氣、擔心、害怕、覺得自己也會不安全,或是覺得小燈泡好可憐、燈泡媽媽好理性…等。
(2) 爸媽可以請孩子想一想,是什麼讓你產生這些情緒與感覺?是朋友的言論、媒體的報導、網路的文章,或其他?
(3) 孩子是如何得知這個事件?知道這個事件後,爸媽與孩子是否透過任何方式抒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像是在FB轉貼新聞內容、轉貼他人的評述,發表自己希望嫌犯遭遇什麼後果…等。
 
2.爸媽與孩子聊完後,可以初步了解孩子如何思考一個隨機殺人事件,而這隨機殺人事件是否造成孩子生活焦慮、引起對人或社會的不信任感。
3.透過新聞共視或共讀的方式一起看一次這個事件,思考:
(1) 分別就文字與影像畫面來探討,新聞報導的方式你最認同與最不認同的各是哪些?
(2) 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你覺得嫌犯、受害者與受害者家屬各是什麼形象的象徵?比較類似的新聞案件(文化國小割喉案、湯姆熊殺童案) 有哪些異同?
(3) 隨機殺人事件嫌犯總和毒品、精神障礙、負面的童年經驗、家庭、教育、漫畫電玩畫上等號,你如何看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每一次事件發生時多會提到要從根本的問題來解決?媒體有無告訴我們根本的問題是什麼,誰來解決,如何解決?
(4) 從新聞報導的方式來看你發現什麼規則或公式?例如重複播放事件發生的經過、或兇器、或做案過程,再現受害者家屬悲痛、失控與受訪的內容,播放嫌犯被追打、犯眾怒的畫面,將嫌犯的照片刻意營造成冷血、殘暴,調查並報導出嫌犯與受害者的家庭暨成長史。
(5) 承上,這些規則與公式給你什麼樣的觀感?你認為媒體能不能這麼做?為什麼?
(6) 你認為過度報導新聞事件,可能造成哪些後果?
4.針對此事引發的討論效應,爸媽也可以了解孩子獲知多少,選擇是否須個別深入探究或進行價值澄清。在個人媒體發達的現代,人人有權表述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但最重要的是不盲從,因此也可以提醒孩子在FB轉貼與發表相關言談也意味著自己正在傳播哪些意識與價值觀。
5.與孩子一起進行腦力激盪,思考如果我們不認同媒體報導的方式或拒絕重複、偏頗與過度渲染的報導內容,除了關掉電視,我們還能怎麼做?
6.隨機殺人事件或許讓人產生負面情緒,但這世界仍有光明與美好,爸媽與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讓自己
 
可參考內容:
1.【強悍也是一種慈悲–不點不亮行動】
2. 全民連署要求NCC約束媒體「過度報導隨機殺人事件」
3. 內湖女童母親:請不要消費小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