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中與高中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可上網的電腦、文書處理程式(如Word、記事本)、滑鼠
三、教案設計者:林佳儀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新聞中的精神疾病
在社會事件的新聞報導中,經常可見「疑似精神病患」或「精神異常」行為失控或暴力而造成人員或財物損傷的描述,但實際上,有許多新聞報導中所謂「加害者」,卻並非真正的精神病患、亦非真正罹患精神疾病;然而,經常出現如出一轍的報導,卻容易造成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病患的錯誤認知、想像及刻板印象,因而對「疑似」或真正的精神病患產生恐懼與防衛心理,使得特定對象受到社會的歧視與不當對待。
就像許多對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的形成與影響一般,即使一個族群內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著獨特性,也都難以一以蓋之地描述、歸類,這些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仍然讓我們用簡單的概念去理解複雜的群體。就如同我們以「刻板印象」去想像兩性,或新住民,或原住民,或本活動觀察的對象「精神疾病」或「精神病患」。
而「刻板印象」的形成過程也如出一轍,當我們從外界獲得的資訊—無論是從親友口中的描述或從書本、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中所看到的景象—若總是一成不變、公式化地呈現一個族群的樣貌,則在我們對此族群陌生也沒有親身經驗的狀況下,變容易因此而被型塑了僵化的認知,進而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並接觸這個族群,以及去瞭解相關議題,甚至在錯誤的認知中做出了行為或決策的判斷,最後引發一連串無奈的惡性循環。
本活動,即希望能透過親子一同檢視新聞對於精神疾病與精神病患的描述,觀察這個特殊族群被新聞看待與詮釋的方式,進而省思自己的刻板印象的形成與影響。最後,能抵抗新聞媒體中帶有特定意味與立場的描寫,能以獨立思辨的態度來閱讀新聞,避免因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特定議題與族群,而做了錯誤的判斷與決策,進而產生實質影響,更鞏固了無奈的惡性循環。
五、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上網打開搜尋引擎,以「精神病患」、「精神病」、「精神異常」等關鍵字,開始搜尋新聞,至少需找到十則以上的相關新聞。
2. 詳讀這些新聞,首先瞭解新聞事件,也先釐清新聞中的所味精神病患是否經醫師確診。然後檢視新聞所描寫的(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加害者之描寫或其行為及動作之形容詞、動詞,操作滑鼠複製下來,並貼在空白的文件上(操作文書處理程式)。
例如「疑似、」「精神病患」、「傷人」、「跳樓」、「騷擾」、「暴力」等詞彙。
同時,也在文件上以不同顏色的字記錄下自己看到新聞描述的感受。(打字,操作文書處理程式)
3. 接著,跟孩子一起檢視在文件上的紀錄:
(1) 找出常被用來描述的詞彙。
(2) 和孩子一起回想新聞所稱的精神病患是否真的罹患精神病?實際上真的經醫師確診為精神病患的比率有多高?
(3) 在這些新聞中對精神病是否有進一步的描述?通過這些新聞,讀者是否能認識所謂的精神疾病,無論其成因或症狀及影響?報導中所謂的精神疾病,是否確實有這些症狀?
(4) 我們身為讀者,對於新聞事件的理解、對於精神疾病與精神病患的認知,如何受到這些新聞報導的影響?在新聞報導的引導下,我們如何看待、對待新聞中的這個群體?若有機會與這個群體接觸,我們會有什麼反應?簡而言之,我們對這個群體是否形成了一個刻板印象?是怎樣的刻板印象?而這個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動?
4. 跟孩子一起思考,這樣的刻板印象的形成過程、對自己的影響,是否也出現在我們面對其他族群、其他議題上?
5. 最後,跟孩子一起閱讀參考資料,看完後彼此交換心得。
六、參考資料
l 〈「不要怕我﹗」談精神病人的媒體形象〉 ,2014/02/12,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臨床心理科主任 李維庭臨床心理師。
l 〈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2016/04/26,胡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