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決定了新聞的重要、需要與想要?」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中高中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4-2了解傳播科技對媒體內容的影響。

    3-4-3檢視媒體內容中置入性行銷的形式,進而判斷其影響。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廣播新聞的時事節目。除了聲音,還可以透過畫面呈現新聞,侷限是電視台難以報導一些缺乏畫面的新聞 (維基百科)。然而科技載具日新月異,電視、報紙已成傳統,閱聽眾可以從各式不同的管道看到新聞,即便是你不想看,也被迫接收,但是什麼樣的新聞才是新聞?重要的、媒體報導的與民眾愛看的事件常是不一致的,從網路新聞更可發現此現象。因此本教案活動希望:

1.學生透過分析新聞網站思考新聞內容的重要性與價值是誰決定的。

2.比較與察覺新聞網站除了新聞內容之外,還有哪些訊息。

六、主題:是誰決定了新聞?(PPT)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

本教案無使用特定新聞文本,教師可參考課程活動方式自行取材。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3-5人一組選擇一個新聞網站進行分析,如聯合新聞網、中央社即時新聞網、yahoo奇摩新聞、公共電視新聞網等。分析內容包括(教師可自行增減):新聞分類與排版方式、廣告露出、彈出式視窗訊息、點閱排行內容(熱門新聞)、使用者介面等,學生亦可分析彙整使用這個新聞網站的心得與感想。

2.同一組人相約同一時間各自在家中開啟該新聞網站首頁,利用截圖方式載錄首頁圖片,進行比較,看看同一組人的圖片內容是否一致,試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課堂活動

1.教師可以先了解學生利用哪些載具看新聞,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載具?根據什麼條件來選擇是否收看新聞全文?

2.請學生思考並發表意見:(教師可參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站傳媒25 進行知識補充)

(1) 什麼新聞是重要的? 誰來決定新聞的重要性?

補充: 在公民傳播時代,「何謂新聞?誰來決定?」不應只是市場決定論和編輯決定論的兩極交鋒,而應開放公民參與,以集體編寫、群眾智慧、公眾監督,促使大眾媒體在市場性和教育性、「想要」和「需要」、叫好和叫座間探尋交集,發展兼顧新聞專業和網路創意的新新聞報導。(引自公民傳播時代 新新聞定義更開闊、第七講:誰決定了新聞?)

(2) 是什麼決定有些新聞的能見度高(例如網站頭條、不需點入該類別即能看見)

(3) 重要的新聞等於能見度高的新聞嗎?為什麼?

(4) 點閱排行高或熱門新聞就等於重要的新聞嗎?

(5) 以現今的媒體環境,你認為「重要、需要與想要」的新聞如何取得交集?

 

3.請學生分組上台分享新聞網站分析結果,利用分析結果反映前述問題,思考現況與自己所想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

(1) 熱門新聞與點閱排行高的新聞等於重要的新聞嗎?

(2) 被納入熱門新聞與點閱排行高的新聞內容有什麼共通性?

(3) 你認為新聞網站內最重要的內容應該是什麼? 對於充斥廣告訊息的狀況你的想法是什麼?

 

4.分享新聞網站截圖內容結果,你跟其他人有什麼內容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 (電腦自動演算根據你曾流覽過的網頁、使用習慣、購物、點擊的訊息等,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5.你認為各組分享的新聞網站哪一個整體設計最好?為什麼?

 

6.小結: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點閱新聞時,都可以想想看整個網站平台的訊息如何傳遞給我們,是誰決定我們看什麼內容,此外也需察覺網站內容中除了新聞之外,我們還不知不覺被置入哪些訊息。最後,結合本活動所探討的話題與分析網站結果,各組利用畫的方式合作完成一頁新聞網站,包括風格、介面、排版、新聞分類、新聞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