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各年齡學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圖畫紙、彩色筆,以及電視、書籍、雜誌、報紙等不同媒體載具,和生活環境。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性別誰說了算?
近來婚姻平權議題受到熱烈討論,究竟我們的性別如何產生?是先天或後天?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反對同性婚姻的其中一派說法,來自於對於同性戀的恐懼,然而如此的恐懼又是如何而來?
 
性別與加諸於個人的性別刻板印象,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影響我們,我們如何看待和期待自己與他人,我們的自尊、自信的建立,都與之息息相關,甚至可能因此而使某些人受到其他人的欺負、霸凌;因為刻板印象植基於不理解,產生了恐懼,也帶來了偏見和歧視。
 
婚姻平權議題所訴求的「平權」、「平等」需從理解開始,而這樣的理解應該是所有不同性別者都需要的。當對於男性沒有刻板印象,對於女性也沒有刻板印象,男性與女性也才真的能夠跳脫傳統框架,自在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與環境。
 
個人性別是天生的,然而伴隨不同性別的性別角色概念則是後天建立而成的,形成針對特定性別的特徵認定、對角色的期望、對行為的規範,並衍生性別刻板印象。
對於性別角色的認定從孩子的遊戲就能看出端倪,例如玩辦家家酒遊戲時孩子們的角色扮演、不同角色的行為與台詞,都可看出孩子們對於性別角色的認知與界定。
 
本活動希望父母能帶孩子一起看看媒體中的性別再現、生活中與性別有關的環境與物件,並思考這些在生活中不同面向裡無所不在的性別框架,是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而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能帶著平等的眼光,取代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去看待所有不同性別者?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取出一盒彩色筆,跟孩子一起逐一針對以下問題作畫:
(1)       說到男生,想到什麼顏色?請用這個顏色在圖畫紙上畫一個代表男生的物件。
(2)       說到女生,想到什麼顏色?請用這個顏色在圖畫紙上畫一個代表男生的物件。
(3)       畫出男生的職業,及女生的職業。接著畫出男生不能做的職業,及女生不能做的職業。再畫出比較適合男生從事的職業,及比較適合女生從事的職業。
(4)       畫出男生從事的運動,及女生的運動。接著畫出男生不能做的運動,及女生不能做的運動。再畫出比較適合男生從事的運動,及比較適合女生從事的運動。
 
2. 想想看,為什麼對於兩性會有如此直覺的反應?帶孩子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剛剛自己給予不同性別的顏色與物件,在哪些地方與場合出現?而剛剛賦予不同性別的專業與職業,想法又是從何而來?這些專業與職業從業者,是如何出現在自己的成長過程與生活中?(例如,鄰近診所的護士與醫生;學校裡的老師;附近工地的工人等)
 
3. 接著,翻開手邊的平面刊物,也許是孩子的繪本與故事書,或報紙與雜誌,找出不同性別的角色,辨認該角色的特徵、個性與行為,並且思考:與剛剛自己對於性別的認知、界定與期待是否一致?
 
4. 再打開電視,用30分鐘的時間,觀察幾個卡通、節目、綜藝與新聞內容(前提是適合孩子觀看的節目),包含節目內容與廣告,同樣如上一個步驟,觀察不同性別的角色,其特徵、個性與行為,以及是否與自己對於性別的認知、界定與期待一致?
 
5. 現在把媒體都放下,和孩子一起思考對於不同的性別,是否帶有刻板印象?而從這個刻板印象針對特定性別衍生出什麼認知與期待?請父母和孩子分享,在平常生活中,這些刻板印象曾經如何影響自己?(例如曾經誤以為從事某職業的某人是特定性別而鬧了笑話嗎?或曾經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了自己對職業的選擇?)
 
6. 回過頭來看看本活動一開始的畫作,這些顏色、物件、職業、運動如果在不同性別身上看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想想什麼是男人味?什麼是女人味?是否有非男亦非女的中性味?
 
7. 父母和孩子分享,在生活或成長過程中,是否曾有人因為脫離了刻板印象中的性別角色認定,因而被欺負?然而,即使跳脫刻板印象的性別角色認定與規範,他們和我們有什麼不同?他們又為何會被欺負?此外,是否曾有人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受到特別照顧?
 
8. 帶孩子思考,刻板印象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捷徑,但也可能因此讓我們錯過了達到真正理解的機會。然而,尊重來自於同理心,而同理心需以理解為前提;依賴刻板印象易生誤解,甚至產生恐懼、偏見與歧視。
 
9. 最後,跟孩子討論「同性戀」,跟孩子分享與交換想法:(父母在進行本活動前可先參考)
(1)               先聽聽孩子對於「同性戀」的定義。
(2)       如果要給「同性戀」一個顏色、一個字、一個詞彙、一種情緒,會是什麼呢?請父母和孩子用彩色筆表現在圖畫紙上。
(3)       請孩子說說看為何對「同性戀」有如此直覺(不論正面或負面)?問問孩子,同儕圈裡是否有「同性戀」?或是否聽人提起「同性戀」,則聽到的耳語與事蹟為何?
(4)       連結到對於女性與男性的思考,問問孩子,是否需要害怕「同性戀」?「同性戀」是否「不正常」或「有病」?
(5)       向孩子解釋何謂「同性戀」,並可和孩子一同觀賞相關題材的電影,瞭解同性戀只是不同的性取向,但在其他方面,同性戀者無異於一般人。
(6)       接下來在不同的媒體中找找看,對於「同性戀」的再現有什麼樣的特徵?又如何影響我們對於「同性戀」的想法與期待?
 
五、參考資料
進行本活動前,建議家長先閱讀以下資料:
 1.維基百科:https://goo.gl/M7W6r
 3.較大的孩子,推薦可觀看電影《模仿遊戲》和《派翠克一歲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