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新聞」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國小高年級、國中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教學時數:80分鐘課程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六、主題說明:(PPT)
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凸顯了假新聞流竄與社群媒體反而加速假訊息散佈的嚴重問題,也讓臉書組成了「打假團隊」,Google也發表了「事實查核」標籤的應用程式,並且有許多科技與新聞網站加入了「反假新聞聯盟」,都是希望能盡可能地為讀者做好新聞與資訊的把關工作,保護閱聽人的權益;然而同樣的情況也在台灣上演,近日更傳中國網軍大舉攻擊及反串,於網路和社群媒體散佈假消息,企圖引爆社會不安情緒以影響民心所向及政府決策,當網路上的新聞與消息真假難辨,更凸顯了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如何分辨訊息真偽、保持客觀、不受假消息之影響的獨立思辨能力,正是媒體素養教育亟欲培養之能力。
新一代的年輕人已可稱為「網路原住民」,接觸螢幕的時間越長也昭告了對於各路媒體的偏好與依賴。以往的教育已開始教育學生如何分辨網路謠言,但如今的「謠言」有更多花招以混淆判斷(如偽裝成新聞),也有如社群媒體的新興管道;可怕的地方在於,當無法有效分辨而被訊息影響了認知、態度與情緒,下一個「分享」與「轉載」、「轉貼」的動作又如此便利且能夠跨平台進行(如分享至社群媒體、從電腦轉移至手機),這些不經查證、充滿謊言的文字,即迅速擴散,並假人們信賴的網絡傳布(社群媒體即建立在使用者的人際網絡上,以既存的人際信賴為前提,使用者甚至可能不假思索地閱讀與分享,忽略思考與查證),通過社群媒體所營造的「同溫層」,更型塑了針對特定議題的認知與傾向,於是在美國才會爆發假新聞竟被當真而影響判斷甚至演變成犯罪的事件。
本次活動便希望能讓學生知曉網路存在各式的假消息,包括以既有人際網路進行的社群媒體,凡透過網際網路,就有假消息連竄的可能性。知曉嚴重性之後,便是認知到判斷訊息真偽與獨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接下來,便是培養查證能力及憑己之力糾正訊息的能力。讓學生知道自己身為網路閱聽使用者的角色,讓自己有智慧地使用網路與社群媒體工具,而非被工具所用。
七、參考資料:
2.〈中國製造假新聞干擾台灣施政〉,鍾麗華,自由時報,2017年1月3日。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67877
6. 〈假新聞氾濫民團:強化媒體教育〉, 陳懿勝,大紀元,2017年1月6日。https://goo.gl/YRy92F
7.〈假新聞退散!Google 推「事實查核」標籤〉,Mia,INSIDE,2016年10月14日。https://www.inside.com.tw/2016/10/14/google-news-fact-checks
9.〈網傳中共軍機俯視玉山 國防部嚴正否認〉,蘋果日報,2016年12月17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217/1014754/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老師先閱讀參考資料,熟悉本次討論議題。
2. 將參考新聞印出,上課時每組拿一份。
3. 將學生分好組,每組5-6人。
4. 每位學生均需有紙、筆,並於討論過程中隨時做筆記與紀錄。
上課
1. 首先開場,教師先問學生對於網路新聞的看法,網路新聞是否都可信?是否有假新聞?有聽過任何假新聞的案例嗎(3分鐘)
2. 發下參考新聞1至4,請班上學生依照5W1H進行解讀。解讀完畢,每組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內容,過程中請老師黑板記下新聞中提到的國內外假新聞事件關鍵字,最後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請老師統整分析解讀的新聞:假新聞從古至今便時有所聞,不論報紙或電視新聞、國內或國外,都曾有製造新聞、假新聞的案例,為了衝報紙銷量、電視新聞收視率,記者與新聞媒體罔顧閱聽人權逕行假造新聞已不是新聞。網路謠言也是從網路盛行後便很常見,只是常見的方式幾經轉變,而現今的網路謠言變身得越來越難以辨認,當網路謠言以新聞方式呈現,充滿許多資訊在其中時,網路閱聽人便很難區分真偽,也容易受到影響。此外,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預設立場與價值觀,也影響了我們對事實的認定與真假的判斷。
3. 詢問學生是否曾看過這些新聞提到的事件,對這些事件的認知為何?是否也曾被這些新聞影響了對政府或政策的態度?被影響的原因是?(訊息看來以假亂真?訊息形式為何?對事件原有的態度與立場或偏見影響判斷?)是否也曾轉貼、傳散過相關訊息?(5分鐘)
4. 請各組討論:為何網路使用者(包含FB、LINE等社群媒體)容易信任這些訊息的真實度,並受到這些訊息影響?而新興的社群媒體,如何使假新聞的散佈與影響變得更容易發生?請各組討論後派代表分享各組看法。(討論5分鐘,分享每組2分鐘,共15分鐘)
接著請每組依照5W1H,將所有組別分成一半,分別解讀參考資料5和6。解讀完畢,每組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內容,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7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請老師統整補充:使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時的多工處理訊息、對網路消息與新聞照單全收的信任態度、缺乏查證信息的概念、網路與社群媒體營造的「同溫層」效應、網路與社群媒體便利的「分享」與「轉貼」功能、網路與社群媒體以既有的人際網路為基礎等等,都可能讓使用者疏於思辨,然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加速擴散了這些謊言與錯誤連篇的文字,進而使更多人受到影響,擴大影響層面與程度,達到訊息製造與散佈者的目的,而我們也為他們所驅使、利用。
5. 接著,看看實際案例。請每組依照5W1H,針對參考資料9進行解讀。解讀完畢,每組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內容,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詢問學生,若是自己看到新聞中的照片,第一時間會有什麼想法?會有什麼情緒與態度?是否會有衍生的行為(如分享給親友)?認為訊息製造者的有何目的?看到這樣的新聞應如何分辨真實性?如何查證?若有質疑可以如何反應?
6. 假新聞以假亂真,要如何分辨新聞真偽?接著請每組依照5W1H,將所有組別分成一半,分別解讀參考資料7和8。解讀完畢,每組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內容,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接著請學生再想想看,提出其他辨別與查證新聞的方法。
7. 最後,請老師統整補充說明:網路流傳的消息,即使是新聞,都有可能有假新聞。如何在混雜的資訊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辨能力、客觀中立的判斷,才是立足於數位資訊時代的重要關鍵能力,如此才能善用資訊工具,而不視為資訊工具所用。
所有的資訊產製都有其目的性,目的都是希望能利用與左右閱聽人(也就是使用與接受媒體內容的我們),有些假新聞來自於公關操作,例如業配或置入新聞,係由廣告主購買新聞版面而產製,可能是新聞採訪廣告主之新聞事件,或通篇假新聞而行廣告之實;有些則如本課程介紹的事件,為有心人為操弄人心而製造假新聞,也許通篇都是虛構的假事件,也許半分真實摻雜半分虛偽,讓人真假難辨(例如也許真有中共軍演,但照片純屬合成)。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知道訊息真假難分,務必審慎看待及分享散佈,並且可善用訊息查證工具。若對任何訊息有質疑,也可利用網路留言或分享功能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