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的歷史」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高中
三、結合領域:台灣史
四、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加上二週採訪與撰寫,及一週短劇創作。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六、主題說明:(PPT)
本活動讓學生採訪自己的父母,從父母的親身經歷與觀察來認識台灣發展史,一方面以實際狀況跟課本知識作呼應與對照,可讓歷史知識鮮活起來,並與學習者有所連結,從而增添學習樂趣、提升學習意願與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進行採訪時,一來可以學習口述歷史的概念,二來可練習採訪、撰寫,以及資料蒐集和彙整的技巧,三來可拉近與父母的距離。近來,也有許多以該年代為背景的連續劇,本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歷史、寫下歷史,並將父母實際參與其中的歷史與課本和電視連續劇的歷史內容作對應,進一步發現媒體再現的差異並體會媒體「再現」的意義。
 
本活動建議可在開始進入台灣史章節時進行。進行前,不需先完成台灣史課本中關於近代教育、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發展的內容的講授,但仍需要先重點式的講解民國五十年至九十年的重大事件與變遷,讓學生對該時代背景先有基本的瞭解。接下來便讓學生有一至兩週的時間完成訪談,如此一來,減少學生進行本活動對課程的影響,也減少活動進行中對學生及學生父母平日行程的影響,訪談中並可一邊對照課本所教授的內容。
七、參考資料:
〈口述歷史作業綱要〉,建國中學校史館http://ckhis.ck.tp.edu.tw/ksls-zygy.php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請老師先閱讀參考資料,熟悉本次討論議題與操作方式。
2.       將參考資料的重點印出(可參考本活動學習單),每人拿一份。
3.       將學生分好組,每組5-6人。
4.       上課時,學生需有紙筆,記下老師教授的口述歷史操作重點。
5.       學生進行採訪時,均需準備需用設備,包含紙、筆、錄音與照相設備。
上課:進入台灣近代發展篇章
1.       首先向學生公告與介紹本活動。本活動請學生採訪自己的父母,從出生有記憶以來至今的成長史。
2.       接著請老師先簡介民國五十年至九十年來以來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與科技上的重大改變。
3.       請學生就老師剛剛介紹台灣史的幾個面向,進一步採訪父母,從父母的成長經驗與觀察中,對照課本內容。也可請學生翻閱課本中介紹台灣近代發展的章節規劃,參考課本綱要架構之標題進行採訪。需至少包含以下重點,採訪過程中,並可請父母翻閱老照片以資參考,並請學生取得或拍下老照片存檔:
(1)     教育:就學、課程內容、考試制度等,及對生活的影響。
(2)     經濟:當時重大政策、父母的職業、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對生活的影響;以及環境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3)     政治:當時的重大事件及對生活的影響。
(4)     文化:當時的文學、藝術、娛樂與流行,代間、兩性與族群相處狀況等。
(5)     科技:當時流行或熱門的科技,或科技與技術的轉變,及對生活的影響。
4.       接著,請老師介紹「口述歷史」,其概念、重點及操作方式(可請學生一邊參考學習單)。
5.       讓分組進行本次活動。組內若每位學生都方便採訪自己的父母,則每位學生單獨作業;若有特殊狀況,有學生不方便進行採訪,則與方便進行採訪的學生同步作業。
6.       為學生定好階段性的目標。本活動預計進行三週,前兩週為採訪,最後一週為進行創作。第一週,需至少完成前述的兩大重點面向;第二週,需完成所有採訪與撰寫。
第三週分組進行短劇創作(每組5分鐘),並於第三週上課時(或擇日)演出,主題「那年那日」:
(1)     背景:以訪談獲得資料及課本內容為依據。
(2)     人物:各組員的父母為藍本,設計為短劇人物。
(3)     故事:民國八十年的某一天。當日生活或當日事件均可,呈現當時的人、事、時、地、物之時代特色。
(4)     依據故事設計準備道具,可包含本次採訪中取得的老照片。
7.       最後,由老師彙整各組演出的共通點與重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補充與解說;下一堂課,輔以課本知識作該篇章的最後總整理與複習。
8.       老師可進一步告訴學生,近期有些電視連續劇、偶像劇、電影以該時代為背景,可在收看時比對父母陳述的歷史及課本的歷史,比較有哪裡相同與相異。無論歷史課本、書籍或電視節目,都是媒體文本,經由創作者篩選與再製,從創作者的視角、觀點及意圖出發,是創作者眼裡的真實,也是創作者希望接收者看到的真實,與實際上的歷史真實一定存有某種程度的差別。因此,不對特定文本信以為真,而應該自己做好更多查證的功夫。



九、學習單(摘自〈口述歷史 作業綱要〉,黃春木,建國中學校史室。http://ckhis.ck.tp.edu.tw/ksls-zygy.php
 
1.      口述歷史:以訪談錄音(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
(1)       訪談者(interviewer)向受訪者(interviewee)提出問題,以錄音(影)記錄下彼此的問答對話。
(2)       訪談者(interviewer)向受訪者(interviewee)提出問題,以錄音(影)記錄下彼此的問答對話。
2.      工作流程
接洽訪談 → 收集受訪者資料 → 設計問題 → 約定訪談時間、地點
                                       └→ 抄本製作。
                       → 寄發書面之訪談綱要 → 準備器材 → 準時到訪 (訪談)
                      → 檢討、完成札記 → 後續訪談……
3.      事前準備事項
(1)    蒐集主題資料
(2)    熟練訪談方法
(3)    準備必要器材
(4)    擬定訪談名單
(5)    接洽訪談
(6)    行囊中的物品
(7)    授權
4.      訪談時注意事項
(1)    訪談者角色:純粹只是「提問者」與「聆聽者」。
(2)       訪談形式:受訪者自述、訪談者與受訪者一問一答、自述與問答並用。
(3)    年長受訪者的特質:訪談綱要上的問題只列大項,只要讓受訪者清楚大致的重點即可,不必逐條列出來。
(4)    訪談時間:一次訪談最好限制在一個半小時到二小時之內。
(5)    地點選擇:原則上全看受訪者的方便,但以安靜、有電源可供錄音為最優先考量。
(6)    錄音機位置:最好是放在訪談者一眼就可看到、隨手即可操縱,而受訪者不會直接看到的地方。
(7)    訪談次數:同一受訪者儘量訪談一次以上。
(8)    初次訪談的展開:訪談者可稍作自我介紹。
(9)    肢體語言
(10)問題型式
(11)問題安排
(12)開放式問題的設計
(13)舒緩壓迫感
(14)專心聆聽
(15)回應的原則
(16)釐清疑難
(17)受訪者拒絕錄音
(18)相關史料的蒐集
(19)訪談的結束
5.      抄本格式內容
(1)       首頁:受訪者姓名、訪談者姓名、訪談時間
(2)       內文:受訪者姓名、年齡、身份、訪談者姓名、主題(或內容簡介)、時間、地點、次數、訪談狀況(物理的、心理的)、該訪談中經常出現的題材或人物。
(3)       附錄:受訪者傳記資料、近照、提供的文件、安排訪談之信件、原抄本等。
(4)       若同一受訪者訪談分多次完成,記錄形式如下:
抄本開頭:某人訪談(一),日期。抄本結尾:某人訪談(一)結束。
下次開頭:某人訪談(二),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