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各級學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2~3份報紙、賣場型錄、可上網的電腦。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情人節
七夕情人節快要到了,從中國古老神話出發,到了現代,演變為情人間互相餽贈禮物以表心意的節日,在消費導向的媒體文化中,將這個節日塑造為以消費來彰顯所謂「真愛」的神聖,肥了商人的荷包,卻讓孩子陷入困境及「消費至上」的迷思。
 
本次活動帶孩子認識七夕情人節的來由,觀察媒體型塑消費文化的方式,進而思考看待相關媒體信息的正確心態。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問孩子是否有聽過「七夕情人節」?聽聽孩子敘述對「七夕情人節」的看法。
2.          接著跟孩子一起翻閱報紙、雜誌或賣場型錄,找找其中關於七夕情人節的新聞與廣告。
3.          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操作電腦、上網,在搜尋引擎輸入「情人節」,檢視搜尋出來的資料清單,看看是什麼類型的資訊居多。
4.          經過剛剛的觀察,應該可以發現情人節的廣告消費類的訊息最多,聽聽孩子認為是什麼原因。問問孩子:
(1)       情人節是否一定要消費?為什麼?
(2)       通常會期待要消費什麼商品?
(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像跟期待?如此的認知跟這些廣告消費類的媒體訊息是否有關係?
(4)       如果沒有消費,會有什麼後果?
5.          問問孩子,什麼是「七夕情人節」?跟孩子一起用網路搜尋「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1)       參考資料:
(2)       若家裡有中國神話故事等相關圖書,也可藉此機會跟孩子共讀。
6.          在台灣,還有另外一個「情人節」,問問孩子是否有聽過?孩子所認識的「情人節」是什麼呢?是否也有消費、買東西的需要?
7.          跟孩子一起看〈公共電視 別小看我第113集 誰偷了情人的荷包?〉https://youtu.be/iRGk17DlunQ?list=PLR9-cXLksRCsXtWwsfU-29MaNCbZ4w3RS
8.          看完影片後,跟孩子一起討論,聽孩子的看法:
(1)       情人節如何變成「消費節」、「買東西節」?
(2)       重新檢視一次一開始看到的情人節相關廣告,看看這些廣告如何將情人節與消費劃上等號?
                            i.                廣告的文案
                          ii.                廣告的圖像設計
                        iii.                有哪些商品類型
9.          跟孩子一起思考:廣告的目的在於行銷,行銷的目的在於銷售商品,使商人利益極大化,因此商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把握所有機會促銷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身為媒體內容消費者的我們,同時也是商品潛在的消費者,應保有獨立思辨的能力,並把持正確的消費心態。
10.      可以跟孩子溝通對於「消費」的態度,跟孩子分享自己對於「消費」、用品採購的心態與方式,讓孩子知道如何判斷消費需求或慾望、並應在瞭解資源有限(父母薪水得來不易、應愛物惜物)的前提上,做出對自己、對家庭最有幫助的消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