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兒少新聞」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新北市龍埔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
三、 結合領域:無,難度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自編,專門討論電視新聞現況,與教科書內容較無連結。
五、 對應能力指標:
無
六、 主題:2017兒少票選十大兒少新聞 青少年毒品議題獲選第一 問題不單純
(PPT)
七、 新聞本文:
(2017/12/31國語日報記者沈育如、李琦瑋、阮筱琪/臺北報導)
今年由兒少票選的十大兒少新聞結果揭曉。
學者分析,學生非常關心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但對國際事件關心較弱,建議未來進行票選時,納入一定比例的國際新聞,也呼籲國小教師「不要小看學生」,可儘量導讀國際新聞。
關心公共議題 可及早培育公民素養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表示,從小學生票選出的十大新聞看來,他們比較關注生活安全、健康議題,代表他們可能陷入不安全感的恐慌,也可以解讀成他們關心同齡者的生活議題,不只存在於自己的生活圈內。
不過,小學生票選的十大新聞沒有國際新聞,管中祥推測是他們閱讀到的機會比較少,不代表他們不關心國際議題。
中學生組的十大新聞票選結果則有較多國際新聞,顯示學生年齡層不同,關注議題也不一樣。
此外,高中職學生可以延後到校、國語文課綱關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率等選項,雖然不受小學生青睞,但被中學生票選為前十名。管中祥表示,這些是和國中生未來相關的議題,也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因此進入國中生的十大新聞排行。
管中祥表示,從這次十大兒少新聞票選結果,可以看出中小學生會關心公共議題,不論是否與他們切身相關,都會關注,可以從小培養兒少的公民素養。
社會安全感不足 師長宜多關心輔導
臺大兒少及家庭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淑慧指出,這次票選結果恰巧回應聯合國今年的反毒主題「請先聆聽!傾聽是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一步」。張淑慧說,小學生、中學生都將青少年毒品議題選為第一名,顯見兒少毒品事件並非大家所想那麼少見,但我國反毒政策仍聚焦在校園宣導拒毒、戒毒等,對兒少新興毒品的了解、接觸毒品原因與及早預防並不積極,呼籲政府聽聽多兒少的需要與焦慮。
另外,小學生、中學生所選的前五名新聞,幾乎都是外在環境被害事件,可看出兒少社會安全感不足,有被害恐懼,兒少將產生心理不確定感與社會安全感的疏離,提醒成人應對兒少特別注意。
國小組未選國際新聞 可從新聞照片入門
臺北市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發現兩組學生從「利己」出發,多勾選和生活相關的新聞,「高中職106學年起可延後到校」這則新聞就是明顯的例子,小學生較少人勾選,卻是中學生票選第六名;黃益中認為這個結果很合理:「換大人來選,也會選出較切身的新聞。」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小學生的十大新聞中沒有國際新聞,可能是他們年紀還小,對國際現勢較不了解,另外就是教師教學方向可能較未涉及國際新聞。
「學生對各國史地尚不了解,這的確讓教師為難。」黃益中建議教師從新聞照片出發,例如引發國際關注的敘利亞小難民溺斃的照片,教師可用此引發學生的同理心,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和難民的差異,自己又能做什麼,而成為「利他」行為,「這樣的關懷教育不會只是一兩堂課的內容,會成為學生一輩子的禮物。」
2017十大兒少新聞票選結果
小學生組得票數及排名
名次 新聞提要
1 青少年涉三級毒品 10年成長15倍
2 兒童沉迷3C 睡眠障礙增三成
3 殺子後自殺 衛福部:每年超過6孩子遭害
4 指尖陀螺名列十大危險玩具
5 拯救受虐兒少 桃園最雞婆、臺北最冷漠
6 顛覆營養午餐 大廚師到校示範
7 移民署破兒童販運案 救出11名越南童工
8 兒童遊具新規範 校園合格率偏低
9 明年起 驗光師不得對六歲以下兒童驗光
10 一個人的開學 國小一人班級 共93校130班
中學生組得票數及排名
名次 新聞提要
1 青少年涉三級毒品 10年成長15倍
2 兒童沉迷3C 睡眠障礙增三成
3 殺子後自殺 衛福部:每年超過6孩子遭害
4 青少年自殺率 紐西蘭全球居首
5 拯救受虐兒少 桃園最雞婆、臺北最冷漠
6 高中職106學年起 可延後到校
7 兒童權利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 立法應諮詢兒少意見
8 移民署破兒童販運案 救出11名越南童工
9 羅興亞60萬難民 逾半是孩童
10 高中國文文白之爭 文言文比率降為35%~45%
八、 教學目標:
1.發現新聞是經過人為篩選後的結果。
2.瞭解新聞不全然客觀的反映世界。
3.體認透過多元管道搜尋資訊的重要。
九、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①預先影印「兒少新聞I-Voting」網頁內文,每位學生一份。
②預先開啟或預先下載以下網頁:
2017兒少票選十大兒少新聞 青少年毒品議題獲選第一 問題不單純
「兒少」相關新聞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
1.【2017 News通】
①老師提問:2017年剛剛結束,你對這一年的哪些新聞事件印象最深刻?
②老師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黑板上。
(二)發展活動
1.【2017十大兒少新聞A】
①老師開啟「兒少新聞I-Voting」網頁,並發下網頁內文影本。
②老師說明:
*「兒少新聞I-Voting」是國語日報對國內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抽樣調查,想瞭解哪些2017年所發生的兒少新聞(與兒童及青少年有關的新聞)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
*候選的新聞總共有23則,以下會逐則說明,請大家票選自己最關注的前10則(需排序)。
③老師依序說明23則候選新聞的大概內容。
④請學生依關注度的先後順序,在該則新聞的標題前註記排名。
⑤老師統計本班「兒少新聞I-Voting」的投票結果,記錄於黑板上。
⑥老師開啟「2017兒少票選十大兒少新聞 青少年毒品議題獲選第一 問題不單純」網頁,比對票選結果與班上的有什麼異同。
2.【2017十大兒少新聞B】
①老師提問:老師用Google關鍵字搜尋「2017兒少新聞」,發現自由時報也歸納了23則2017年的兒少新聞。你覺得跟國語日報的23則重疊的程度高不高?為什麼?
②老師開啟自由時報的「『兒少』相關新聞」網頁,依序說明23則新聞的大概內容。
③請學生比對自由時報與國語日報的新聞有何差異,可從「新聞分類」、「報導題材」、「消息來源」做比較。
④老師提問:
*國語日報的23則兒少新聞有什麼特色?
*自由時報的23則兒少新聞有什麼特色?
*兩報的兒少新聞有沒有重疊?
*同樣是2017年的兒少新聞,為什麼兩報所選出來的會如此不同?
*如果換成自由時報的23則兒少新聞,「2017兒少票選十大兒少新聞」的結果還會一樣嗎?
(三)綜合活動
1.【不夠客觀的新聞】
①老師提問:
*我們希望新聞要能做到公正、客觀,但你覺得新聞是否真能做到這一點?為什麼?
*從國語日報的例子,如果我們只從固定的媒體獲知訊息,可能會產生什麼盲點?
(如果媒體要左右某個議題的投票結果,只要控制投票的選項,讓選項的內容侷限在某些意見,就會造成不管怎麼投票,都還是呈現單一觀點的結果)
*如果要突破這種盲點,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②總結說明:
*新聞是一連串「篩選」、「包裝」、「選擇」、「組合」的過程:每天發生這麼多事件,要「篩選」哪些加以報導?要怎麼「包裝」才能讓這則報導吸引閱聽人?如果當天新聞太多,要「選擇」哪些刊登出來?這些要被刊登的新聞,要以什麼順序「組合」(哪一則優先刊登、佔重要版面)?
*因此,新聞再怎麼客觀,都仍是一種主觀,無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觀。如果媒體帶有某些立場,要利用這種盲點去掩護自己支持的立場,那就更難以防範了。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瞭解每天真實發生的事件,應該主動藉由不同的管道去蒐集資訊,不要讓自己的眼界受限於某些媒體,造成偏頗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