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新聞報導永遠會吸引讀者/黃清龍﹝中國時報副社長﹞

 

 

  拿到這本書的初稿時,我剛接獲一份最新的報紙閱讀率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台灣報紙總閱讀率正加速下滑,二○○五年下半年還維持在五成,到了二○○六年上半年已經跌到只剩四成五。換言之在短短半年之內,足足跑掉了幾十萬的閱報人口。

 

  儘管報紙閱讀率下滑已是全球性趨勢,許多人也都分析電視的擠壓、網路的衝擊、數位娛樂的多樣化,都是導致閱報人口流失的原因;但這份報告仍然讓我感到心驚。因為百分之四十五的閱報人口,意味著多數的台灣人民是不看報的,而僅僅不過十年前,台灣還有七成左右的閱報人口。再早之前,報紙還是人們主要的資訊來源。何以在短短十幾年之間,為數達百萬以上的讀者竟然遠離報紙而去?

 

  毫無疑問,社會的變遷特別是科技所帶動的傳播革命,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資訊消費行為,也造成媒體生態的劇烈變化。當人們取得資訊的管道由單一變成多樣,當受眾Audiences不再甘於被動接收資訊,並逐漸習慣於無遠弗屆、應有盡有的網路世界之後,報紙這種體現菁英主義的傳統媒體,如再不思興革,恐怕是註定要走向小眾化了。無怪乎自二○○○年開始,美國傳播學者紛紛預測報業何時滅亡, 日本媒體主管更曾大膽預言,報紙將在二年從日本社會消失。如果連美、日等報業先進國家的學者、專家都不看好報紙的未來,台灣的報紙如何可能長久存在?

 

  然而報業果真走上窮途末路,報紙真的沒有明天了嗎?其實未必!其一新媒介儘管發展迅速,但除非其覆蓋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否則傳統媒體就還有生存空間。何況報紙還具有質美價廉、便於攜帶等優點,中年以上的人也還有閱報的習慣,故一定期限內報紙不會消滅;其二報紙的生產方式雖是菁英主義的體現,表面上這是它的弱點,但在資訊海量氾濫的時代,報紙提供經過整理,有角度有觀點的資訊,其所代表的品質、精緻與權威性,仍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其三報紙雖是傳統媒體,仍可善用數位技術,在不同的載體中呈現。

 

  簡單地說,儘管紙媒介終將逐步式微,但文字作為一種表述工具卻絕不可能消失。而代表著文字媒體的報紙,要想在資訊科技的狂濤中屹立不搖,就必須做到如同國際媒體大亨梅鐸所說的:「報業必須因應隨著網際網路、MP3IPOD、筆記型電腦與手機所帶來的科技革命。」也就是說隨著資訊平台的多樣化,報業應配合讀者的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現。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報紙能否提供足以滿足讀者心靈並打動他們感情的好作品。

 

  什麼樣的作品能夠滿足讀者心靈,打動他們的感情呢?我個人認為,我的同事何榮幸與其他同仁共同獲得二○○五年台灣三大新聞獎項的作品,就符合這樣的要求。

  榮幸是一位優秀的記者,早在台大就讀期間,就是校園裡頭的一枝健筆。難得的是在他進入新聞界十餘年之後,還能長保一顆素樸的求真、求善之心,並時刻自我反省砥礪。這本書所記錄的,就是他如何克服挑戰、追求卓越的故事。讀者可以從每個篇章中,深刻體會一個具有理想性與反省力的記者,如何去對應當前複雜的媒體環境,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中求取最佳平衡。而書中詳細記載的每一篇報導的製作過程,從企劃、採訪到撰寫、編版,彷彿是一則則鮮活生動的「新聞教戰守則」,十分具有參考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一篇報導都得到極大的迴響,這應該是榮幸與其他參與的同仁在得獎的喜悅之餘,最感快慰之事。

 

  作為榮幸的同事、也是這些出色作品最早的讀者,我很樂於將它推薦給您。而從這些作品當中,也讓我堅信一點:報紙不會消失,因為「出色的新聞報導永遠會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