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書評》新聞記者的大力丸/何榮幸(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會會長)
每個記者年輕的時候,都有過揭發不義、改變社會的夢想。但隨著時光流逝,社會還沒有被改變,許多記者就已隨波逐流、麻木不仁。在這種時候,新聞工作者需要的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維他命,而是足以召喚理想初衷的大力丸,才能在制式新聞作息的茫然困頓中生火取暖。
從這個角度來觀照,《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這本厚達600頁的書,無疑點燃了一把熊熊大火,在火光中一口氣提供24道打通任督二脈的心法,讓台灣新聞工作者可以見賢思齊,迎向過去60年西方新聞界最特立獨行的傑出心靈。
1945年,澳洲記者柏契特隻身潛入廣島,發現原子彈輻射造成的嚴重危害,發出被譽為「世紀獨家新聞」的〈我向全世界發出警訊〉報導;但同一時間,美國記者威勒卻無此幸運,他在長崎完成的調查報導,卻被麥克阿瑟總部的新聞檢查官員封殺…。在諸多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調查報導的歷史機緣與各類挑戰。
到了1985年,德國著名記者華萊夫再度以「臥底報導」方式,偽裝成一名土耳其工人,深入德國非法勞工市場,先後進入鋼鐵公司與麥當勞,據此撰寫成《人下人》一書,促使德國反省外籍勞工的處境與種族主義…。在這類作品中,我們則看到了調查報導的專業爭議與社會衝擊。
儘管「調查報導」仍有再定義的必要,但此書編者皮爾格想要傳遞的訊息是:國家機器總是說謊成性,主流媒體則被財團壟斷而逐漸失去多樣性;正因為如此,這些報導彰顯的「反抗權力以及權力對歷史記憶的宰制」價值,以及「卓然挺立於主流之外」、「對遊戲規則的反叛」精神,才能真正通過歷史考驗。
當然,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這些在西方世界已成典範的扛鼎之作,很難在台灣複製重現。但在台灣記者形象每下愈況的此刻,這本書彰顯的獨立精神,已對新聞工作者形成當頭棒喝,提醒我們保有拒絕人云亦云的勇氣、珍惜與權勢者對抗的姿態,從而找回追尋理想與自我反省的能力。
媒體改革沒有萬靈丹,揭發真相的調查報導卻是「有為者亦若是」的大力丸。正因為新聞工作者愈來愈容易向現實主義妥協(這是最舒服與最不痛苦的生活方式),才會愈來愈需要理想主義的召喚──那怕只是反對不義的基本精神。就此而言,這本書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發出了重要召喚。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原著包括了著名文化學者薩伊德的作品(可惜未能收進備受推崇的史東代表作),顯示編者是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調查報導」,公共型知識份子也應該在這種召喚之列。至於編者寄予厚望的獨立媒體與另類網站,能否如其期待與華府並列「兩大超級強權」,這就需要另一篇調查報導來深入剖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