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發展的第一手見證/盧世祥(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
根據有些歷史學者的說法,人類從事股票交易活動已約一千年,起自埃及開羅。十一世紀,當地穆斯林與猶太商人即進行這方面交易。如今,全球國家不論發展先進抑或新興,幾乎都有證券市場。股市既為經濟櫥窗,牽涉極大利益(全球股市規模約五十一兆美元),且激發人性的強烈求利動機,當然是值得新聞工作者記錄的絕佳題材。
楊士仁先生這本《股海翻騰半世紀》,有如其副題所彰顯,不僅是台灣股市風雲實錄,也是一位資深記者的觀察。作者是老牌經濟記者,有多年採訪證券新聞經驗,兼具紮實的法律知識,近年即使從報社退休,仍採訪、研究、寫作不斷,繼續為社會提供第一手的深入報導。其所記錄,時間從台灣股票交易萌芽、證交所開業到近年股市重大案件,長逾半世紀,分演進、現象、人物、投資、事件、探索等篇,深入淺出,熱鬧與門道兼具,是瞭解台灣股市不能錯過的一本著作。
與一般記述股市風雲作品不同,本書不論報導事件、探索案例,甚至臧否人物,都盡可能引用法律文件,從起訴書到判決書,作者旁徵博引,許多案件審理期間且親身參與,現場記錄訪談。正因如此,對於若干案例,法官判斷、用法出現未必周延妥適之處,作者以其豐富的財經及法律知識經驗,亦有中肯的評析。新聞報導講求準確與平衡,台灣新聞界對此專業要求並不重視,坊間股市報導遂常成傳布謠諑的淵藪,有關股市之記錄引據法院文件,雖然未必等同於事情真相的全貌,至少是經過正式調查與詰辯的產物,這也正是本書嚴謹而可信的重大特色。
同樣重要的,證券市場講究資訊公開,數據常是投資大眾交易的重要判斷依據,也是記述市場變動所不可或缺的材料。作者從公開資訊中,整理相關統計數字,分析其間變化,且引為報導論述之根據,進而成為本書的另一特色。讀者除了從上述本書各篇文字,瞭解台灣股市的遞嬗,相關的附表、附圖、附件及附錄,亦不宜錯過,這正是構成本書以數據說話的要素。
正由於作者的寫作態度正直,方法嚴謹有據,外加三十多年的採訪經驗,本書的充實而豐富,自不待言。從內容分類,全書共分六篇,各有重點,惟各篇亦相互呼應旁通,例如事件篇的台開內線交易案,在探索篇亦有分析。全書既寫股票市場種種,則各方所關切的外資對台股的影響、投資理財的基本道理、股東會的怪象、場外「哈達」的賭風、股民拜神求仙的財迷心竅,應有盡有。在人的方面,自作者曾親自訪談的愛國大戶雷伯龍以降,翁大銘、劉泰英、王又曾、陳由豪等曾引起社會側目的人與事,本書均有深入描繪。至於股海翻騰的案例,包括近年廣受矚目的台開、華隆、禿鷹等案,全書也有深度報導,外加法庭論戰經過。
不過,讀者千萬不能以為這是只記錄股市的一本書。在政經錯綜複雜的台灣社會,中國國民黨是全球資產最豐的政黨之一,近年且有大量黨產求售,於是,該黨龐大黨產及國內外投資損失明細,盡收本書。同樣地,富甲一方的該黨過氣主席連戰家族,其財務「變臉」經過,本書也有記載。此外,由於老牌記者勤跑法院採訪,且不像線上記者蜻蜓點水;法庭內的眼淚攻勢、被告同吃便當、銀行員共唱驪歌等一般傳媒看不到的鏡頭,本書悉數列入。更重要的,作者是當過報社主管的資深從業員,對新聞事業抱持理想,本書因而也記錄若干媒體乖離旁觀者角色,引股市新聞為政治服務的案例,提供關切台灣媒體健全發展者具體實證資料。
本人雖充數經濟新聞三十多年,證券新聞一直不是最熟悉的領域。美國投資名家索羅斯(George Soros)嘗謂:「金融市場不可測」;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有名言:「市場的持續不理性狀態,有時超乎投資人資金調度的量能。」(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stay solvent)本書作者對證券新聞的專精,一直令個人敬佩。三十多年前,本人初入新聞界,聽老記者周瑜瑞先生演講,他強調,老記者如果不能持續寫作,記者不記即成老者。如今,老牌經濟記者寫作不斷,且有新書出版,個人有幸先睹為快,敬佩之餘,樂於為之推介。(盧世祥曾任經濟日報副社長、總編輯、總主筆,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