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傳播研究的拓展與深化」專題座談
文/蕭裕民
族群電視台是否能成功凝聚弱勢族群的認同與意識?中華傳播學會「族群傳播研究的拓展與深化」專題講座中,多位學者對於台灣選舉文化下,所打出的設立族群電視台政策口號提出批判,並呼籲政府在凝聚弱勢族群意識政策上,不能忽略台灣原生族群特有的人際傳播文化特質,更應發現到台灣弱勢族群多數有自卑心態,而非純粹只設立族群電視台為首要目標,並嚴正駁斥族群台產製出不符該族群真正感興趣的節目內容。
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蔡佩,在研究客家電視與客家認同的連結過程中發現,有不少住在都市的客家人認為,現今客家台強打「客家山歌」節目是不符合時代潮流。客家電視台的設立,就是要使這些離散在都市地區的客家人凝聚起來,但連客家觀眾都不能接受此類型的節目,又如何凝聚起客家族群的群體意識?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魏玓更指出,政府在凝聚族群意識上,不能夠以「媒體中心」觀點做為最後的解套,部分族群的問題是不能夠單以設立媒體就能解決的。魏玓更坦言,台灣族群台坐落於競爭激烈的有線電視區塊間,不一定具有效果。
那麼問題究竟是出在哪個環節上?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翠松表示,許多客家人並不會主動在公開場合表明自我是客家身分,也多數不會主動開口與人談起客家話,在吳翠松的客家研究中更顯示,有部份客家人認為說客家話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這些客家人士吐露出一個族群的心理現象,吳翠松進一步分析是出自於族群的「自卑感」。大部分的客家人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是屬於「他人導向」,簡言之是較會顧慮他人眼光,這是政府再制定族群傳播政策中,不得不深思的一個社會心理現象。
蔡佩認為要建立、凝聚起客家人的群體意識,不一定來自於客家電視台,往往家人與真實生活圈中的人際互動更具有凝聚意識的效益。此外,客家電視台的功能更不是只注重在母語的傳遞。
魏玓更指出,「手機」往往更能夠在族群傳播上具有影響效益。魏玓以台灣新移民為例,許多外籍新移工更願意將身上的錢投資在手機的購置上,其次再來考慮人際傳播、平面出版品與廣播,最後才是電視。
政治人物往往只關心選票,而不在乎這些少數族群到底喜不喜歡這些族群電視台。魏玓批評,客家人與原住民所遭遇的弱勢處境是互不相同,但現今政府對待兩個族群的政策卻是相當雷同,設立族群媒體,不過是選舉政策下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