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次文化與傳播效果研究」論文發表
文/黃嬿

  青少年的傳播效果研究,一直是媒體素養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場「青少年次文化與傳播效果研究」專題講座,討論主題包括網路色情對青少年涵化效果的探討、大學生對置入性行銷的接受度,以及從第三人效果與沉默螺旋探,討國中生之偶像崇拜等。

  發表人政治大學新聞所林奐名、羅文輝、吳筱玫三位老師,首度以內容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研究網路色情的涵化效果,藉由內容分析法建立研究假設以及問卷題項,企圖探究是否網路收看色情內容的頻率,以及網路色情的收視程度,和認為網路內容呈現性活動,在現實世界中出現的頻率會成正向關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網路色情的涵化效果確實存在,藉此突顯網路分級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呼籲社會重視青少年網路色情的成癮危機。

  其次是產品置入的問題,文大新聞系助理教授徐振興,藉由研究探討置入對新聞專業意理的影響,以及了解閱聽人是否接受這樣的手法,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呈現媒體為平面、電子以及新興媒體。他的研究發現,性別是否為傳播科系以及收看時間長短具有顯著性影響。其中較特別的為是否為傳播科系學生僅在新聞類型節目上有差異,傳播科系學生反對新聞節目的產品置入,且對於文教類、戲劇類的產品置入接受度較低,但可接受娛樂性節目、音樂體育等的產品置入,這與非傳播科系學生看法一致。

  最後是以傳播理論中第三人效果以及沉默螺旋,來看國中生的偶像崇拜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偶像崇拜確實有第三人效果,且男學生、年級低者、偶像資訊涉入度低者的第三人效果更強烈,另外參考團體、零用錢少者對沉默螺旋有顯著影響力。

  以上三篇研究,提供媒體工作者及傳播學者對於青少年的傳播效果研究一些新的思維面向,並藉由研究發表,提醒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所須具備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