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壓正餐—當聲刺更輕薄短小
編譯/顧佳欣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陳水扁
「從感恩出發,從謙卑做起」—馬英九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 fear itself." —Franklin D. Roosevelt
代表新聞重點的「聲刺」,即主角臉孔與聲音同時出現、未經記者打斷的演說或談話片段。「聲刺」此名詞為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選舉文化下的產物。記者認為好的新聞,至少要有一個聲刺。政治人物意識到聲刺對傳媒的吸引力,極力創造有特色的政治語言,選舉新聞中的聲刺,使候選人的訊息直接傳遞給選民,企圖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果。
今日電視新聞在聲刺減少,影片卻增長的情形下,煽動性的片段壓縮了政治與公共論述的空間。布希與葛拉伯分析1968-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新聞,發現聲刺平均由一分鐘劇減為十秒鐘;近年來更縮為八秒鐘。既使聲刺時間減少但數量並無增加。而每則新聞含約兩個聲刺,但只有三分之一點出主要議題或頭條。平均兩分鐘的選舉新聞,候選人發言甚至少於二十秒鐘。
歸功於電視強大的視覺傳播能力,諸如柯林頓吹薩克斯風的「圖刺」,能呈現候選人對政治事物富活力、身心健康的適宜狀態。圖片是觀眾感知的第一手資訊,資訊傳達不僅直接也更富空間。
更重要的,顯然非候選人的自我陳述或行動,而是記者增加在聲刺與圖刺的報導與評論深度。布葛研究也發現,記者在新聞意義組成的份量,日漸與主角旗鼓相當甚至凌駕於主角之上。
以萊特牧師與歐巴馬競選為例,美國媒體(以有線電視為首)聚焦於萊特批評非裔美國人的尖銳聲刺、具煽動性的圖刺,有效地塑造萊特成為一激進主義者,也讓歐巴馬有空間延伸其對種族議題的論述空間。
「圖刺」在當代選舉確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影響力幾何為問題關鍵。一張圖片或許值萬語千言,若配置得宜,或與聲刺交互運用,能讓圖片所能傳達的更加豐沛。
原文出處:
http://www.cjr.org/the_research_report/getting_bit.php
參考資料:
(1)金溥聰(1995)。〈從選舉聲刺(soundbite)看台灣電視新聞的公平性〉,. 「政治大學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
(2)http://en.wikipedia.org/wiki/Soundb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