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認識廣電多元文化》
總編輯:張錦華
作者:張錦華、王育敏、葉大華、黃葳葳、馬躍比吼、顧玉玲、林宜慧、滕西華、李明璁
發行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出版日期:民97年7月
本書集結九位各領域學者、專家,以新聞案例與問題討論方式,勾勒出不同主題新聞報導應注意之處。首先,以建立多元文化意識與人權報導理念,彌補傳統新聞學之不足,定立本書主旨。書籍後分兒童人權、青少年與次文化、青少兒性侵害與性暴力、原住民、外籍勞工、愛滋患者與精神疾病,以及自殺防治等議題分章討論;最後,以「衝突與共生」觀點,探討閱聽人意見反映與媒體反應。
專章部分,以下僅列舉數章,諸如兒福聯盟文教基金會王育敏執行長談〈從兒童人權檢視新聞媒體角色與功能〉,強調為了給兒童更好的成長環境,媒體有責任提供適當的資訊。而現今媒體,如將黑道「英雄化」、大量刊登血腥暴力畫面或八卦充斥,價值觀偏狹,都會對孩童造成負面認知。媒體對孩童做侵入性報導等,都是應當檢討之處。
在〈相框裡的蕃人〉,籐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為原住民談媒體報導的刻板印象、集體標籤等,並呼籲媒體能在準備原住民文化議題前多做功課、多呈現原住民觀點,並希望媒體探討結構性問題,而非譴責個人行為。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關切外籍配偶、外籍勞工在媒體上呈現的偏頗形象,並深入探討命名權背後的政策結構,如西方人也是外籍,為何允許前者卻不允許外籍勞工與配偶捐血?抑或,這些在台勞動、繳稅的一群,卻永遠無法申請入籍,但白領外籍人士居住超過五年卻可以?諸如此類者,都相當值得深思。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以〈精神疾病、自殺防治與新聞報導〉探討,認為媒體對精神疾病者常以污名化對待,將病患與犯罪作不適當連結,或妄加揣測;更有甚者,二度傷害當事人;滕西華呼籲新聞媒體除能遵從報導原則,還要能傳遞正確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等消息給予大眾。
最後,台大社會系李明璁教授重新審思「閱聽人」與「市場」的關係,認為「收視率」並不代表閱聽人的喜好;而媒體經營市場,卻不懂得尊重閱聽人意見。並強調閱聽人的公民身分,擁有社會權利,能自成一套監督媒體的策略。兩造需互相了解衝突,並化解衝突,進而促進共生,共同創造多元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