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媒體素養的學術研究發現,現今的媒體素養的思考中,充斥著拒絕式的思考、對立式的思考、預防注射式的思考,以及只靠常識的批判思考;而這種種的思考方式都視媒體與閱聽人為兩個不相干的對立角色。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李承宇,在教授李宗薇與李明芬指導下,反思台灣媒體識讀的既有內涵,發現現今的媒體素養的思考中,充斥著拒絕式的思考、對立式的思考、預防注射式的思考,以及只靠常識的批判思考;他因此重新檢視媒體識讀的批判思考的本質,李承宇引用了傳播學者吳翠珍的話說,台灣媒體素養教育帶有社會運動的色彩,在媒體表現不符民眾期望下,本著保護主義的媒體教育往往侷限於個人對媒體的監督關係。由此衍伸而來的批判思考教學帶有傳統媒體素養的影子。
研究者李承宇在這一篇題為《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涵新探》(2003)的碩士論文裡指出,傳統的媒體素養,思考對象是外在媒體環境,認為媒體問題的來源是媒體,媒體素養的行動是透過認識解讀媒體、積極參與產製、並以拒絕或抗爭等消極態度改造媒體,背後假設了閱聽人與媒體的對立關係。
研究者透過聖吉(Peter M. Senge)的系統思考理論,說明閱聽人、媒體與訊息三者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閱聽人在思考媒體問題時,應該打破閱聽人與媒體間的界線,而從整體、系統的觀點看清媒體問題的結構面,以追求彼此雙贏、共善的願景。
研究者以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相關報導為例,指出最初台灣地區媒體報導焦點放在國外疫情較嚴重的中國大陸等地,自豪於國內「三零」(零死亡率、零境外移出、零社區感染)紀錄,並沒有認識到這種經由飛沫傳染的疾病是種全球性的問題。及至爆發和平醫院封院事件後,社會進入防疫的非常時期,媒體仍按平時聳動醒目的標題吸引閱聽人的思考模式來處理新聞,遂造成閱聽人搶購N95口罩,搶奪第一線醫療資源;排斥與孤立感染患者與其家人,使其無法獲得救助;SARS醫療廢棄物也因居民抗爭而找不到焚毀場所等社會恐慌。
然而,此間媒體帶動民眾的思維是,只要事不關己、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就不會有危機意識,事到臨頭才手忙腳亂地謀求「危機處理」之道。研究者對於當時國內教育機構的檢討思維仍停留在批判媒體的面向,認為將媒體問題歸罪於外的片段思考,仍無法使閱聽人培養出精緻與複雜的思維、主動思索媒體問題並改變閱聽慣性。若採取責怪或拒絕媒體訊息的方式,更形同將閱聽人力量抽出系統,而無法改變現狀。
李承宇整理了英美相關機構的媒體素養定義指出,媒體素養就是要使閱聽人透過對媒體的瞭解,思考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以形成媒體與閱聽人的良好溝通。台灣教育部也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2002)載明希望閱聽人能夠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賦權」(empowerment)而能從媒體中獲得心靈「釋放」(liberating)的目的。「賦權」是指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督促媒體改善內容;「釋放」是在心智上能穿透媒體的迷障,不被媒體左右。
批判思考作為媒體素養的精神,重視個體以主動與理性、心胸開闊的反思態度,在考量自身經驗與社會情境脈絡下,找出缺失並提出可應用於實際生活情境的改革之道。研究並援引學者李明芬(2002)以批判的思維與方法重建教學設計理論的理念提出「內外互融互攝的批判性思考」理念。
「內外互融互攝的批判性思考」結合了內在批判與外在批判。「內在批判」包括透視自我閱聽慣性、延展自我閱聽視野、轉化自我閱聽模式、探索更多閱聽契機;「外在批判」包括:養成開放的思考態度、具備質疑的精神、尋求推論的證據、透過邏輯推理的方法分析證據、根據分析結果作出判斷、瞭解事件情境脈絡。應用在媒體識讀的教學實踐中,將視媒體環境與閱聽人想法相互反映,因此媒體素養行動,既講究透過求證與推理來拆解外在媒體結構與意識形態、也重視閱聽人慣性的反思與轉化。
研究者透過Senge在《第五項修鍊》中,強調洞察人們在思考或行動時某些固定的慣性反應的「系統思考」,來深化「內外互融互攝的批判性思考」的媒體素養觀點。「系統思考」的媒體素養,認為媒體、訊息與閱聽人三者是不可分割、沒有絕對內外的整體關係,媒體或閱聽人「歸罪於外」的想法才是媒體問題的來源,只有透過找出閱聽人與媒體人思考的慣性基模、與系統長期的因果關聯,才能在閱聽人與媒體雙贏的願景下,進行更深入、更有意義的批判。
以SARS媒體報導來說,若從個人與整體利益息息相關的視角來看,媒體其實可以提供更多「知識性」、「溫馨的人情趣味」的報導,使大眾能以正確、共善的態度面對疫情;閱聽人也能「透視」自己的「閱聽慣性」,思考為什麼會稱某人為「超級感染源」、為什麼會排斥醫療廢棄物在自己的鄉里焚化等不假思索的立即性反應。
李承宇說,關於國內目前的媒體環境,研究者建議媒體改革可從閱聽人的改變作起。閱聽人先尋求優質的訊息、創造市場需求,帶動大眾媒體改善報導內容,漸進地改變國內媒體環境。在媒體識讀教育上,作者建議「從做中學」的教學法,也可更強調閱聽人思考的養成與鍛鍊、瞭解媒體的思考方式,學習更多思考的觀點,而不只是學到一些媒體實務工作的技能或流程。(記者黃正玫摘錄)
延伸閱讀:
吳翠珍(2002)。〈媒體素養的實驗與反思--反思篇:台灣媒體教育還缺少甚麼內涵?〉,《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李明芬(2002)。《跨越教學設計的多重慣性領域:開展設計社群的思維向度和知識空間》。台北市: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