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的政策面:客家、原民、與宏觀頻道的經營
梁定澎(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自去年參與公共電視董事會以來,學習了許多關於公共電視的經營理念,尤其是公共電視注重弱勢與文教的精神,對目前商業電視氾濫的生態,可以注入一股清流。以國家投注資源,製作高品質的非商業性節目,為閱聽人提供商業台以外的選擇,也是大家所樂見的。但是另一方面,目前的公視轄下的幾個台也有定位不清的問題。客家電視、原民台、與宏觀電視在成立時各有其時代背景與政策目的,但是在交由公共電視的過程中卻因為公共電視法並未配合修訂,產生許多定位與經營上的問題。以下就個人觀點,談談因應特殊政策所設立的頻道的經營,及解決目前困境的建議。
首先我要說明,我這裡所說的「政策」,和「政治」是不同的。所謂政策指的是針對特定目的所推動的措施,並不表示我認為這些頻道是要與政府有關的。客家台和原民台都是針對特定族群文化而設,宏觀台則是為海外宣揚而設,都有特定的目的,即使是公共電視整體,也是政府媒體政策下的結果。由於公共電視強調公共價值,簡單的講就是提供所有社會大眾(不分性別、宗教、政黨等)都能愉快接受的內容。由於政治會受到立場影響,因此公共電視的經營有必要不受政府的干涉。但是,政府(或社會大眾)投入資源也需要監督,而不是任由員工依照自己的喜好去經營,因此對於政策性媒體的經營便需要所有的關係人(包括政府、董事會、員工、社會團體)之間建立起更好的運作模式。基於以上的認知,個人認為目前的運作方式有幾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目前的經費名義上仍需要招標,產生政府意圖插手媒體的不良印象。因此,未來應該將三台的預算直接併入公視的捐贈金額,減少目前的繁瑣行政程序,及不必要的疑慮。
其次,對於預算直接撥付後的治理問題,可以交給董事會及董事會下所設立的諮詢委員會。為了確保各台的運作能夠符合原設立的政策目的,諮詢委員會的組成可以更為周延。目前不論是諮詢委員或是董事們多為兼職,事實上無法做實質的監督工作,因此未來諮詢委員的產生與工作執掌應該慎重訂定,必要時應該設立半專任的諮詢委員,且諮詢委員應該能夠充分理解個關係人的立場與需求,且兼顧社會各階層的代表性,而不只是本身族群的代表。
另外,客家台與原民台均為針對族群文化所設立,但卻苦於經費不足、內容不豐、與收視率低的問題,因此以同樣的經費預算,或許可以將目前的公視頻道做適度的整合,將客台與原民台整併到同一個族群文化頻道中,一方面可以提升該頻道的內容品質與可看性,另一方面可以空出一個頻道作為區域或其他公共關心議題的傳播。
宏觀電視的主要問題和原民與客家台並不相同,其設立雖然是要作為國內與僑民及國際上的溝通媒介,但是限於經費與其他因素,在國外的覆蓋似乎非常有限,如果與韓國同性質的阿里郎相比,更是差距很大,因此需要進一步檢討其設立目的與目前經費能達成目標的可行性。
整體而言,目前媒體的經營非常困難,公共媒體在經費有限的情形下,如何讓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是目前公共電視所面臨的挑戰,如果能夠將這三台的資源,透過公視法的修法,將公共電視頻道做適度的整合,並簡化目前的經費撥付程序,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