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屬於公廣集團嗎?從世界棒球經典賽轉播看華視定位

劉昌德/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這兩日開打的2009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在有線電視頻道部分由緯來體育台進行轉播,並不令球迷太過意外。但除了緯來之外,公共電視「竟然」出人意表地在二月底宣布轉播共計超過三十場的賽事,包括賽前兩場熱身賽的獨家轉播,並且透過數位頻道HiHD播出六場高畫質電視的轉播。在播報陣容方面,更囊括了當前台灣幾位重要電視球評、以及數位退休球星等專家,在在讓球迷驚豔。

  若是以目前的收視率資料來看,公視確實下了個妙著:第一天熱身賽的收視率達到0.85%,「高居」當天公視所有節目的榜首。熱身賽就達到這樣的成績,預期正式賽事展開之後,熱血球迷期待台灣代表隊面對中、日、韓三國能一雪去年兵敗北京之恥、以及資深球迷從中看門道分析各家球員今年表現等各路觀眾湧入,應該更能拉抬公視的知名度與收視率。不僅如此,以重要運動賽事促銷數位電視等新傳播科技「硬體」的作法,也被許多人奉為上策;公視搭配HiHD的作法,至少是充分運用了這次機會來行銷數位機上盒。棒球之神在數年前王建民初登板之際眷顧了公視一次,這合該是第二次了。

  然而,由當前的公視頻道轉播「相對高收視率」的經典賽,對於當前公視13頻道來說是個絕佳戰術;但從公廣集團的發展來說,卻有錯失更遠大戰略佈局之憾。

  當2006年〈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剛通過、確立華視納入公廣集團後不久,公視前一任董事會對於華視此一商業無線電視頻道的設定方向之一,就是在於製播較為大眾化的新聞體育節目之報導與轉播。如此定位之優劣,各界或有不同意見,但當時公視董事會以「公廣集團」來對華視進行定位規劃,依然相當值得肯定。但在兩年之後,公視重新取得了重要運動賽事的轉播權,卻是由公視13頻道、而非集團中較為「大眾化」的華視,來轉播一般認為屬於大眾文化的棒球經典賽。外界也不太能夠瞭解,這次公視轉播的「檯面」工作者,也似乎沒有華視的工作者;雖然說華視並沒有現成的「棒球專業主播」,但卻有參與去年夏天北京奧運的體育記者與工作人員,站在培育集團人力資源的角度上,經典賽的轉播更該納入這些華視的專業人才。針對這些集團定位與分工的問題,公視似乎不曾思考、或者至少是未做出公開解釋。

  因此,我們現在有了公廣集團的「法律架構」,但卻沒有真正的公廣集團。如果華視能夠參與轉播這次的經典賽,無論對於公廣集團的整合、華視廣告收益的增加、華視未來定位的參考、甚至是滿足廣大球迷長期需求,應該都會有所幫助。

  當前華視之所以無法整合進入公廣集團,其中的癥結,應該在於經營與管理階層的分立所致。真正要發揮集團綜效、進而提升公廣的公共服務品質,華視都應該進一步融入公廣集團。

  從此一原則出發,回應華視工會去年底所提出的公廣法修法版本、以及本次座談中馮建三老師的發言稿所提,個人認為華視與公視基金會的關係大致上有兩種選項:(一)併入公視基金會;(二)繼續以公司型態存在,但成為公視基金會的子公司。

  其中,第一選項在馮建三老師的發言稿中已經有所分析,在此不做贅述。而第二選項,比較接近華視工會之前所提出的精簡修法版本建議;其中不同之處在於董事的產生,並不透過工會所提議的遴選程序,而維持由公視董事會指派的模式。這樣的作法,在於以維持「公廣集團」能夠共同運作為考量。因為一旦以特定遴選程序產生華視董事,華視董事會就必須另外對遴選過程的參與者負責,因此極易破壞華視與公視董事會一體的集團運作需求,協調兩台按照各自定位進行節目與人事合作——像是共同轉播經典賽——也就會產生困難。

  但這樣的作法,並不否定華視總經理依照產業民主程序、甚至是特定遴選過程產生的可能性;因此,工會或員工的自主性及想法,也就能夠順利地進入日常的經營管理決策之中。至於董事會層級的參與,若採取第二選項,可以維持華視董事會中保有員工董事的慣例;若採取第一選項的作法,則可考慮增加公視董事會中工會董事名額,以求貫徹媒體工作者專業自主與民主經營的公廣集團理念。

  在當前商營媒體競逐利潤、單一公視頻道資源縮限的台灣廣電環境中,公民的基本傳播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因此我們需要「公廣集團」。但是公廣集團並不只是多出一家能播出廣告的無線電視台而已;當前的公視與華視如何從結構、財務、人才、節目等層面進行緊密的分工合作,是公廣集團建立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