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琪:公共人企業文化 落實公視價值
在放假的日子裡,大家為了公廣集團和台灣媒體的結構參加論壇,足感心。我個人基於這樣的理念支持卓新論壇。就今天的主題來說,公廣集團應作為主角,來回應這件事。我記得去年12月29日,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鄭董事長曾經在公民團體的要求下,簽署承諾書。承諾書內容有三點,第一點是公視將貫徹公視法第34、35條的精神,將有關營運、財務、公部門往來的相關文書上網公告,但不得違反相關法令或侵害他人隱私;第二點為公視將以最大的誠意與行動檢討並解決既有勞資爭議,對於內部管考、績效評估、協商與決策的機制強化員工參與,力求展現產業民主的精神;第三點提到公視將在既有的基礎上,更積極建立強化公眾參與之外部評鑑與監督機制,並定期透過節目或其他的形式與公眾進行溝通。
在當時簽署承諾書時,還有附帶承諾,即公視將在今年元月二十三日前提出具體規劃時間表,基本上這些資料在公視網站上都有,透過今天論壇,是給公廣集團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說明在去年年底時,公廣集團因應公民團體的外部監督要求提出的三點承諾,目前的狀況如何?希望三位參與者能提出說明,藉著卓新論壇的平台,實際做到讓公民社會了解公廣集團過去幾個月,在極高政治壓力之下對公民團體的要求做出何種回應,這是今天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公民團體所提出的三點要求固然重要,但公廣集團自己還有很重大的任務,即是公共化理念和公共化政策。為何會有公廣集團,就主要的源頭是因要實現公共化政策。
社會溝通平台 公視待努力
目前第四屆的董監事會負有很大責任,對公民團體做說明,應建立經常性平台,讓世人理解公共化政策,說明在擘劃公廣集團時,遭遇到哪些困難和實際執行有哪些具體步驟。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去年公民團體的三點要求裡面以及公廣集團的三點承諾裡面未觸及這個,但是這個可能是最核心的價值,事實上在推動的過程裡,可能有遭遇到一些困難,公廣集團可能也有積極的在做一些事,可是與市民社會溝通的平台沒有做好。
第三點是,誠如陳世敏老師所說,一個社會裡的公共媒體,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除了要落實公共利益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與政治力間維持一臂之遙。制度建立、立法很重要沒錯,但抽象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精髓,就是公共人的培養和實踐。我認為在台灣藍綠區隔如此分明,要維持獨立性和落實公共人及市民社會精神都比國外要來的困難很多,所以作為公共人,在公廣媒體裡面無論是董監事人員、經營團隊或小卒小兵,都應實踐公共人精神。
說這個不是要作道德呼籲,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這邊政治色彩分明,無論是在民進黨時代所任命,或國民黨時代補選進來的董監事會都要有這樣的體認,就是說無論是誰任命你們,一但進入公廣集團大門應把外衣脫掉,去服務公共價值,尊重專業,一出公廣集團大門,你的言行舉止等等都要念茲在茲,言談活動和交往對象都會對公民團體產生不必要的影響。我認為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公共人的培養更為重要,如果領導階層都能夠身體力行成為表率,要求服務公共利益不要顧及政黨色彩,在這樣的理念下形成文化之後,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公廣集團才可長可久可遠。這點非常抽象但非常重要,他不是制度,他就是文化。
如何維持公共媒體獨立性,很簡單,就是在人事、經費、公共問責上,這是三根主要樑柱。在立法法條與內部制度規範上只要能夠顧好,獨立性就可達成,再加上公共人培養,台灣的公共媒體仍有機會與希望。
政府推動公共化政策讓公廣集團現在初步成型,內部仍有釵h問題,問題源頭來自政府、立法院、與公視內部。原因複雜,最急迫的是應將公廣集團裡的法源、經費,維持公廣集團獨立運作的部份趕緊做,現在雖然政策上有呼籲,路也走了幾步,但整體運作還未完成。
我們今天的重點,是在於公廣集團要怎麼樣跟公民社會說明目前遭遇的問題,除了在網站上公告外,應思考是否還有更積極的作法,將公廣集團面臨的困境能透過一個平台與公民團體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