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祿:傳統媒體轉換 公視需加強新平台
我的發言歸納成五點,第一點先從主持人陳老師剛介紹公共媒體是什麼東西時,用的是維基百科做例子。簡單的說從這樣一個簡單介紹的過程,我們大概知道知識的使用已經從傳統平台轉到新的平台,我們在使用上好像沒有困難,根據此邏輯,往下一個終點來看,那麼媒體的使用呢?以BBC作為例子,從最早的radio,用耳朵聽的,發展到BBCtv,用眼睛看的,到公元兩千年時,開始強化網路上的東西,不只是將內容放到網路上,網路根本就是內容的BBCi,還有BBC Publications,這樣一個媒體發展來看,到BBCi不只耳朵聽眼睛看,還加上手動,還有嘴巴動,事實上目的就是互動。
以電視為核心的傳統媒體最大的弱點就是無法互動,所以參與度不高。參與度變高唯一最便宜的辦法就是call in節目,限制時間,嘴巴講的快,思考一定不完整。從BBC的例子來看,媒體的使用不能不注意眼睛、耳朵、手、嘴一起與觀眾互動的平台格式,他就是網路,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補充第二點,去證明為何我有這樣的看法。三年前紐約時報發言人被記者訪問時,訪問題目為:請說明一下五年後紐約時報會變成甚麼樣子?他回答說: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我看了之後思考了很久,才發覺原來他非常覺悟。傳統平台它再努力也沒用,所以他說I don’t know,是說五年後紐約時報作為報紙還會不會存在,不知道,且I don’t care,是因為那不是戰場。我們從國內報紙發展,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已經形成的趨勢,只是說我們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捨不得。
從紐約時報角度來看,傳統平台弱化是一定的,因他是高成本低傳播力的平台,支撐點必須靠廣告,不然就是公共媒體靠政府預算,不然就是靠捐贈,否則一定弱化。維基百科成本如此低,所以讓他容易更新容易被取得。如果我們要重視公共電視如何跟社會群眾結合,作為一個公共媒體,不能不注重平台轉換。我深信在2010年是傳統平台和新平台重要性交叉的地方,因為1980年出生的到時候30歲,現在有多少人年輕人看新聞是在網路上、電視上而不是在報紙上。經營者必須重視平台已經轉換而且回不來的事實。
最後一點,我覺得金融危機是所有媒體的最佳機會,因為金融危機所有人都碰到困難,表示解構的時間到了,如果我們能夠在管理判斷上,盡可能用到低成本高傳播力的平台,公共媒體重點不是在哪個平台,而是如何將公共利益傳播的更遠、更完整。沒有互動就不會有公共監督,沒有互動他就不會透明,透過代理人是透明不起來的。